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4.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5.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举行了一次题为“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班会。一阵沉默过后,周崇军第一个站起来:“我喜欢讲课声音宏亮、表情丰富的老师。”接着,张勇胆怯地说:“我喜欢不把同学赶出教室的老师。”渐渐地,气氛活跃起来了:“我喜欢批改作业细致的老师。”“好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突然,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举手说:“我喜欢有错误就改的老师。”发言的是小邓。他的发言使我想起前不久在他  相似文献   

7.
已经     
要学生用“已经”造句,并在写之前先说一说。学生个个很来劲,说的信口开河,听的也不专心。最可恶的是,发言前他们竟然都忘了举手。我有点恼火,于是眉头一皱,两眼一瞪:“先举手再发言!”终于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老高。“你说!”“老师已经生气了!”孩子们和我忽然明白过来了,不禁都笑了。我马上又问:“那现在呢?”又一个声音在喊:“老师已经消气了!”是的!可气人的是,他又忘了举手!已经@蓝色封面  相似文献   

8.
梁健 《广东教育》2005,(5):58-58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歧视之一:“看‘好’施叫”笔者将“好”字加上引号,主要在于我们部分教师把那些上课听话,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能够揣摩老师内心,举手积极,甚至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中就能够猜测其意并“准确生动地回答老师问题”,让课上得“行云流水”,给自己“撑足面子”的当作“好学生”。“有人连续听10堂课,发现5位优秀生举手341次,作答67次,而5位差生举手近17次,作答6次,这就是说差生要求发言不到优生的1/20,得到发言机会不到优生的1/10,尽管…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11.
史峰 《教书育人》2005,(11):4-4
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好像茶壶里的饺子一般自我封闭的情形,让人对替他们的健康成长担起心来:大多数学生们对他人或自己不正常的言行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习以为常,同伴之间的是是非非也很少有孩子向别人提起;课上举手争相发言的习惯也逐渐弱化,许多老师不得已只好使出最后的“法宝”——或者点名发言,  相似文献   

12.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  相似文献   

13.
王秀贤 《师道》2005,(7):58-5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同学一点儿也不“老实”,有的不假思索就和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学生思维的闸门突然打开,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大都不愿意举手发言了。举手就意味着被老师叫起来“说话”,而孩子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恰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在他人心中印象的年龄,所以,生怕别人说自己“假积极”。于是,在课堂上便形成了谁也不愿主动发言的局面,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一种惧怕发言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16.
时下,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时兴一种“不用举手就可直接抢先发言”的师生交流方式。倡导者云: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等等。是的,这确实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摒弃了师道尊严,似乎也更能体现课堂中的民主气氛,也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但很多老师在倡导并付诸行动一段时间后感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如想像的那样好。究其原因在哪里呢?一、“不举手就可直接发言”并不是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可以不举手发言,学生当然也可以不举手发言”,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老师作为课…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我们时常听到老师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小手说“别急,想好再说”,面对百灵般叽叽喳喳的小嘴说“请同学们不要插嘴,先举手,等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再看学校的校纪班规,无论是装订成册的,还是贴在墙上的,在谈到课堂教学常规时,一般都写道:“上课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同意后再发言。”可见,大多数学校都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打破“要发言,先举手”这一课堂陈规,一年前,我尝试着让自由式回答这一举措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无须举手,就能自由发言。刚开始,学生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发言积极性普遍高涨,个个争相发言,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  相似文献   

19.
敖卓回 《师道》2004,(7):38-3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  相似文献   

20.
拜读朱作仁教授的《语文教改:我的二十二条建议》,受益匪浅。尤其第 6条中朱教授指出的“对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提问也允许学生‘插嘴’,打破‘要发言先举手’的框框”,更使我们感到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言氛围的必要性,也更加坚定我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的信心。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课上,鼓励学生敢说多说。首先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通过读书自悟有收获、有疑问时,可以不需要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想说就站起来说,说完后就自由坐下。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敢说,看谁会说,看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