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对整个社会影响面之广、作用之大,是其他社会产品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单位主体的记者、编辑,多出新闻精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精品,就是采编人员写、编出的稿件,除新闻事实准确、文字表述及标点符号无误,写法不拘一格,灵活生动,突破惯用模式,语言精练,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完整的思想外,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新闻记者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  相似文献   

2.
从戎八年多,干过伙头军,开过“大解放”,当过训练骨干,丰富的军营生活给了我写作的源泉。我由一名写写画画的爱好者到专职“爬格子”,自然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一“堑”又一“堑”之后,总结出一条肤浅的规律:深人采访,广集素材,才是写好稿件的成功之路。一次,部队外出执行一项重大援建任务,我急忙备好相机和采访本赶赴施工现场,拍了几个胶卷,了解了几个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报道素材,就回到宿舍“闭门造车”。半个月过后,看着同行们的稿子陆续见报,而自己的稿子由于没有深入生活细致采访,明显地被“枪毙”了。等再回到施工场地,…  相似文献   

3.
深入出精品     
我认为,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摄取的。摄影记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把自己看到的受了感动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处于萌芽状态,但又是生活中最富有典型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事物迅速地通过摄影报道加以反映,去推动事物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 摄影记者是靠新闻事实来拍照片的,到哪里去找最新最活最有生命力的新闻事实呢?只有深入观察和直接感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情景,捕捉闪耀着时代光彩的新闻照片。这样触景生情拍出来的新闻照片,才富有现场感,充满着生活气息,情景交融、增  相似文献   

4.
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多在新闻实践中磨砺自己,多采写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精品,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敏感的新闻嗅觉及时捕捉身边的新闻。2001年我采写的一篇深度报道《西瓜啊西瓜,农民的伤心瓜》获得了200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三等奖。回想起这篇新闻稿件的采写经历,的确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要有精品意识要想采写出新闻精品,首先必须时刻保持新闻敏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市场上闲逛,由于天气太热,准备买个西瓜解渴,到瓜摊一问价,6分钱1斤,我吃了一惊:2000…  相似文献   

5.
声情并茂才能出精品陆洋广播电视部门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各方面多元化的要求,增开了频率和频道,增设了节目和栏目,增添了设备,更新了技术,扩大了报道范围,创新了节目形式,延长了播出时间,并提出了“树立精品意识,多出精品”的要求。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系统取...  相似文献   

6.
《新闻通讯》开辟《笔谈“新、深、活”》专栏,总结交流新闻写作经验,不仅对提高《新华日报》新闻写作质量有很大好处,对我们业余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下面我就今年三月间,与《新华日报》记者单永华合作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一颗种子》,谈点对“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8.
依托新华社这个大平台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在过去十余年里,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有幸经历了几次国内财经领域的重大事件,并成为参与者和报道者之一,甚至是事件的主角.有人问我是如何当好调查记者,写出精品报道来的?我的回答是:“我的调查报道是在一线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策划出来的.我的使命和兴奋点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彰显个性,始终有一颗拳拳之心.”这是我进入新华社做记者时的初心.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提醒并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9.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新闻战线的同志要打好“五个根底”。回顾自1986年至1996年度连续11年获省以上好新闻22篇的耕耘与收获过程,备感江总书记的论述十分亲切,也使我从中悟出了“只有根底深才能出精品”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回顾自己从事新闻工作26年来,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化中央电台、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全国对家报刊、电台采用稿件1100多篇,其中1986年至1996年度连续11年获省以上好新闻22篇的过程,倍感江总书记打好五个根底的论述十分亲切,也使我悟出了“只有根底深才能出精品”的道理。我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当过会计。教师、政工干部、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1971年开始搞新闻工作,1984年10月调到张家口日报社。切实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对我这个半路出家踏进新闻单位大门的专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  相似文献   

11.
翟爽波 《记者摇篮》2010,(7):22-22,21
近些年来,辽河石油报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宣传造势,针对辽河油田重要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等,多次策划了《国际市场苏丹行》、《工程技术服务外部市场万里行》等大型拉练式采访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也涌现出很多新闻精品,作品多次在国家和行业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科学界不胫而走,至今仍为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安庆日报社坚持13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实践,阐述了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出精品,才能创新媒体品牌,并提出了提升基层报道的六大要素。  相似文献   

14.
杨进斗 《青年记者》2007,(14):51-51
党的报刊是党的思想宣传阵地,从本质上说是党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工具和手段,社会效益是党报党刊的题中要义。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报刊竞争、日益提高的国民素质,在管理上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步确立现代的报刊管理方式和思维,才能出好文章、出精品、出效益。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我采写的三篇稿件均被采用,这三篇稿件内容充实,具有一定意义,更重要的是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上班必经的一条马路,近来损坏严重,路面凹凸不平,洼塘迭起,来往车辆颠簸厉害,司机、骑车者意见纷纷,有人不断投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整;可日复一日,无人问津。厂里群众知道我是上海交通安全报通讯员,便接二连三地向我反映。我耳闻目睹其中实情,有责任反映群众的呼声。在动笔前,我又去这条路上仔细观察了一番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  相似文献   

17.
下苦功夫深入采访黄毅侯殿禄是中宣部和司法部在十五大前期推出的先进典型。我作为年轻记者,在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人民日报记者李战吉带领下参加报道。《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撑起一片安宁的晴空》、《高扬心中无悔的旗帜》三篇通讯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一篇稿件若失实不仅给作者和电台带来麻烦,而且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通讯员要将维护新闻真实性视为己任,一丝不苟、主动扎实地采访,严禁闭门造车,拍脑袋想数字弄虚作假。笔者有个习惯,凡未经亲自深入采访,绝不贸然动笔。在采访过程中讲求实事求是,尽可能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听各方意见,尽可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防止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平时要注重材料的发现、积累和挖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查证核实。这样就避免被好大喜功的采访对象蒙蔽而导致内容失实。为调查柯营村养鳝情况,笔者曾数次到专业户中走访座谈,了解黄鳝的生活习性,甚至亲自动手从泥中挖出鳝鱼,本人写的《黄鳝池变成聚宝盆》在鄂州电台1995年8月26日新闻节目采用。尽管只有几十字的短新闻,但笔者心安,觉得经过深入采访写出的稿件是对电台、对听众和被宣传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辽宁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宣传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6月4日至6日,辽宁省记协在大连召开“辽宁省党报进一步搞好国有工业企业宣传报道”研讨会,大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记者应投入更多的激情宣传报道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20.
"出精品、出人才",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贯彻这一理念,新闻宣传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