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扭转了传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现象,打破传统束缚和僵化保守,突现创新精神,崇尚个性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是对传统作法的否定,同时要求老师的作文批改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和新课标要求,积极地进行创新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时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作文教学应紧随时代步伐和新课改要求,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刘秋叶 《陕西教育》2007,(7):127-127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会修改自己的写作。”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作文指导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在贯彻新课标精神中,经过自己的实践、琢磨,我认为作文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为种种因素羁绊,效益低下,学生作文素质普遍不高。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于作文教学传统思想作怪,教学想当然所以然,学生被动全盘接受,作文成了禁锢于课堂教学之内,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完全成人化、课堂化、格式化、理论化的"怪圈"。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指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知识和经验展开自己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在长期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赵桂珠 《教学随笔》2011,(11):19-21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这个目标,作文教学就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樊篱,摒弃单一化、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置学生于写作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张扬其写作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应辉 《现代语文》2009,(9):123-123
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改成果,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写作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口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的状况。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命题”、“选材”、“写作形式”、“作文指导”等方面显得过于陈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心理,觉得“无话可说”。因此,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一本无言的"大书",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及其教学的基础要植根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好生活"无言书",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摆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难题。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为我们教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只有自觉地系统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淑华 《黑河教育》2010,(11):37-3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为学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提供了自由翱翔的天空,使学生更勤于动笔,更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习作理念,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构建习作教学的全过程,盲校也不例外。一.作文教学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标准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1、习作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性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体,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8,(A3):26-2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年来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我个人认为,应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进行个性表达。一、精彩之处,以读悟写仿一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言的本义是读为作,读中仿作,读范文,学作法。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章的写作方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快乐习作。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文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教学思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表演等途径,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白梅 《成才之路》2023,(10):117-120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大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政策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构建良好的语文作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从新课标视域下语文作文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入手,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下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课标视角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