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教育》2006,(7C):51-51
中唐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毛驴作诗。他一面打腹稿,一面试吟,先吟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又想把“推月下门”改成“敲月下门”。“推”和“敲”到底哪个字好?  相似文献   

2.
先说炼字、所渭“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雪夜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相似文献   

4.
秋天,一个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本身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再加上诗人何其芳的诠释,更是让人陶醉。诗的开端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是什么震落的呢?也许是那已充盈我们耳朵的叮叮的伐木声,伐木工人如此起兴,可见其心中之喜悦,也许是早起的农民,总之,这一切装扮了秋日的清晨。“镰刀”已经“饱食”,它所食之物乃是稻香,再加上“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幅丰收的景象已经尽现无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丰收对于农人来说是实在的,他人是不能体会他们的心情的。从农家小院走出,诗人把我们带到江边。江面上一片迷蒙,隐约看见一个渔翁,悠闲地划着哮喘。镜头更近一些只见他“向江面的冷雾洒下圆圆的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说:“语文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这是一种敏感的言语意识,是一线的语文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李世和 《学习之友》2006,(11):58-59
历史上有许多公案。什么叫“公案”?一般认为,公案就是: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唐代诗人韩愈和贾岛之间对诗句“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探讨,就是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7.
C组题     
①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____,____”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对含“丢”字词语的解释,错误不少,正错在不识“丢”字真面目。错释的词语集中在方言词语和元曲词语两方面。致错的原因主要是只从句意宽泛地推想词义,不探求理据来验证。这说明《汉语大词典》亟待修订,也凸现出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9.
冒石宏 《小学生》2009,(5):12-13
和煦的阳光像一只只暖人的小手,轻轻地挠着身体的每个部位,在这样一个醉人的周末下午,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散散步,即使什么都不买,只看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相似文献   

10.
"推敲"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坛上成为一段美谈,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写作时遣词造句用哪一个词最妥当,应根据文章或诗歌的意境而定,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文中对所举例子——"推敲"这一典故的评论有明显纰缪之处:误认为李凝所敲之门是寺门,由此得出"推"比"敲"好的结论。这一评论缺乏信服力。  相似文献   

11.
"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女”族字及女族词语入手,研究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婚姻家庭观、伦理道德观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黄文峰 《广西教育》2012,(37):41-42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对于词语教学,很多老师都是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解释词语意思,然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学生对于词语的意思很  相似文献   

13.
赵治强 《考试周刊》2011,(76):56-56
如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来切身体验?作者就《爱如茉莉》一文的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真情需要学生倾心朗读,从一个个鲜活的字、词、句、段中生成;感受真情离不开学生充分民主的交流;感受真情需要教师在文本关键处的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仅仅是将诗词简单引用,如果只是对诗词简单解说,文章就表现不出作者丰厚的底蕴与充沛的情感。写李白,突出一个“狂”字,展开时或引用诗人名句,或引用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等典故,使诗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品味陶诗     
林正曙 《现代语文》2008,(12):62-63
一、“味”的审美标准的变迁 钟嵘《诗品》中,有“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味”是指文章的滋味,浓厚深远的特点。司空图进一步解释钟嵘的观点,所谓“味之者无极”中的味,是味外味。司空图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举盐为例,一道菜加入了盐,使得这道菜味道更加醇美,而不仅仅是一种咸味,这样一种醇美,是所谓的味外味。  相似文献   

16.
一、咬文嚼字,推敲语言 著名的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许多名言佳句,如不狠劲“咬”,能明其妙?不细心“嚼”,能知其味?  相似文献   

17.
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之一的《水浒传》,不仅以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市井生活见长,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底,单从“老虎”与“大虫”这一对同义词的使用上,便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国俗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含义,正确翻译这类词语对于不同民族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搜集了《京华烟云》中所有“国俗词语”的英译案例,并对之进行分类分析描述。结果发现,林语堂对于“国俗词语”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国俗词语”使用了不同的译法。作者认为.这与林氏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主要动机一致,不过其中部分词语还是归化翻译更妥当。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竞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面的照射,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