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homsky的TG理论(生成语法)以其极强的解释力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主流,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分别介绍TG理论中的"格理论"和"题元理论"的基础上,以英汉"被动结构"与"非宾格现象"为例,对它们的生成进行解读,望能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的困惑,并再次论证了TG理论在语言解释中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题元理论对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研究意义重大。在生成语法的管约论阶段,词汇语义以题元角色的形式决定句子是否正确。本文概述题元理论并解释分析了题元角色在句法层面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4.
研究法律语言中"的"助词的用法,找出"的"所修饰的结构是否固定,再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所修饰的结构进行比较,了解现代汉语助词"的"的语法功能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题元理论是近些年来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概述题元理论并解释分析了题元角色理论在词法句法层面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DP框架下探讨了英语中"NP1+’s+NP2"结构和汉语中"NP1+的+NP2"结构的歧义现象,并成功地用一种模型解释了"NP1+’s/的+NP2"结构的歧义,指出产生歧义的根源在于DP内部有两个位置和功能都不相同的投射可供"’s/的"选择,处于高位的表示领属关系,处于低位的表示描述和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所”字短语中的“所”宇的来源入手,分析了“所”字短语的构成、内部结构及“所”字的指代作用,提出了有关“所”字短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的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一个歧义结构与另一个歧义结构组合的情况.本文考察了4个歧义因素:词语多义,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4个歧义因素的组合矩阵有16种可能性.分析了16种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的组合可能性的歧义情况.由分析得到结论,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组合有3种结果:歧义倍加,歧义部分消除,歧义完全消除.导致这三种结果的原因是:语义的全面相容性,语法的全面可组合性;语义的部分相容性,语法的部分可组合性.语义或语法的全面制约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运用转换生成语法中词项的论元结构、非论元量词的提升等理论来解释"这些米两顿也吃不了"这一歧义句,并归纳出汉语"NP V不了"结构中出现这一类歧义现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对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提出了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从而使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2.
“背”字的“背负”之义与“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常常都用“背着”表示,构成一对“同形异义”词,容易产生歧义。恢复“借”字来分担“背”字的“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讨论了题元理论在学术指向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题元角色对大学生语言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题元词汇化能加速学生英语学习进程,题元特色化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系统的感知,所以,题元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推进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向”字短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嵌入“向”字短语的“把”字句分为三小类: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前;I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的后面、动词之前;III式,“向”字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本文考察在与“向”字短语同现的“把”字句中,“向”字短语对“把”字短语的制约作用,探讨“向”字短语与“把”字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歧义"现象的各种因素,并对利用"投影规则"来区分"各种"歧义以及如何避免"歧义"进行探索,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被”字结构,一直是欧化现象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比分析了汉英被动句句法差异,考察了现代“被”字结构的用法演变,指出“被”字结构欧化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善加利用其善性欧化,能使汉语更富有张力和活力;欧而不化的,则应尽量规避。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歧义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语言学家在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西方的语法理论分化汉语组合歧义的过程中, 提出并发展了小类词、语义指向分析理论, 逐步完善了层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 引进了“格”语法、配价理论和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 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研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语法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向纵深发展, 从而显示出歧义分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吴京 《现代语文》2016,(4):78-80
"V_1+V_2+N"是汉语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构式,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围绕该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学者们从传统句法学、生成语法、认知语法等角度进行了描述,做出了许多精辟深入的分析。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疑问,并尝试采用题元理论重新探讨"V_1+V_2+N"句式的生成路径。通过对此类结构的句法推导,明确这类结构的句法生成,证实了它与同义句式之间的同源关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