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跨越与发展——主观幸福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命题,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幸福。主观幸福感研究始自上世纪60年代,研究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部机制,从哲学思辨转移到科学实证,从理论研究转移到社会应用,从学术研究转移到幸福感提升,激发当代“幸福革命”。早期重点是调查幸福感,主要是沿着入口统计维度进行实证调查,侧重比较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中期重点是解释幸福感,理解幸福感形式的内部机制,主要有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种理论框架;近期重点是侧量幸福感,更加重视幸福感理论与测量的互动,建构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测量模式;现代的重点则是应用幸福感,融入社会发展体系,成为重要的社会指标,具有诊断、调整、互补、发展功能;未来的核心是提升幸福感,力图把幸福感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充满温暖的幸福体验,实现人类幸福的最大化,创造幸福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人生幸福,而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乡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工作热情消退、方向迷失、动力不足和压力倍增等职业倦怠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依据人性假设理论,审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探索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成长的有效路径。基本物质需求,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需求保障,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支撑;自我实现需要,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幸福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孩子在学校是幸福的,他们的教师也应当是幸福的"。教师要成就学生的幸福,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湘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  相似文献   

5.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接近现代心理健康概念。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相似文献   

6.
刘丽 《华章》2011,(28)
什么是幸福?谁更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古代人能打到猎物生存下去就是幸福,没有火车之前骑上马车就最幸福,没有飞机之前坐上火车最幸福,没有电之前点上蜡烛照明就最幸福.有人说,生活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很不幸,但有幸福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很幸福,但没有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有幸福感就是幸福.军人作为特殊群体既有特殊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军人对幸福同样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从战争年代最可信的人,到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再到今天是最幸福的人,其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幸福问题现在已成为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对幸福观的研究颇多,有《尚书》完满的幸福观、儒家重义轻利、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幸福观,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幸福观,墨家兼爱天下的幸福观以及道教注重养生保健的幸福观,他们不仅对国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构建更加幸福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增进社会的福祉,增进所有人的幸福.教育改革的幸福指标是教育公平,这是由于人们的幸福感源自相互之间的比较.教育改革中的公平包括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附带结果的合理分担.一方面,教育改革应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增进社会的总体幸福感;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幸福感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满足一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外在表现;精神幸福满足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内在依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必须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不能因为精神幸福的高尚而贬低物质幸福。  相似文献   

10.
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幸福感是美好体验、人生价值与社会和谐的综合,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统一。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有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职业因素等。培养胜任力,从胜任感中感悟幸福;增强效能感,从效能感中品味幸福;培养反思力,从自我超越中体验幸福;加强研究力,在自我成长中提升幸福;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思想贤哲种种有关"幸福"和"幸福感"的理论,可概括为"人本性"、"功利主义"、"边际效用"、"情感和认知"、"生活质量"五大视域的诠释;五大视域的诠释,既体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贤哲对"幸福"和"幸福感"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也表明了"幸福"和"幸福感"诠释由于遇到种种挑战而出现"抽象向具象"、"非量化向量化"、"主观向主客观统一"的"转向"。诠释"幸福"与"幸福感"的三大转向,其中蕴含着三大缺憾:揭示影响"幸福"与"幸福感"根本原因的缺憾,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制度缺憾,保障大多数人幸福的体制机制缺憾。为此,作者提出以"文明发展"来诠释"幸福"与"幸福感"。"文明发展"是奠定人民幸福的基石,以"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人民幸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实践、新探索,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和南京高校371名辅导员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维度。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应关注辅导员需要与诉求,提升主观幸福感;推进专业化与职业化,增强心理幸福感;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幸福感是研究人类良好存在的实证科学.幸福感理论模型是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基础与归宿,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范式,侧重于快乐的体验层面,包括生活满意、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三个经典测量指标,另外两种幸福感研究思路,一是Ryff等提出的心理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据此建构的多维心理幸福感问卷,其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层面,包括自我接受、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个人成长以及自主性六个维度;另外一种思路是Keyes的社会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测量工具,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5个维度,其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在幸福感40年发展历程中,幸福感理论模型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情绪幸福感与认知幸福感的融合,形成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第二次是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融合,形成积极心理测量模型;第三次则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的融合,形成现代积极心理健康模型.因此,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应当从多个侧面入手,更加全面揭示幸福的内涵与实质,把幸福感心理学理论模型与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导向与数据导向的统一,切实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接近现代心理健康概念。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人群,进入到更深层面的研究,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还很少。  相似文献   

15.
幸福与幸福感是不同的.幸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幸福之间可能相互矛盾.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克服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必然导致学生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水平的幸福,全面发展的教育必然能提升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正>幸福情境德育,是以让教育焕发幸福魅力为出发点,以情境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展现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升积极力量,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作为学校核心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更要体现学生生命幸福成长理念。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要层次。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本质。思想品德课程侧重于从人的发展角度,感受安全、感受爱、感受归属、感受尊重、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与幸福感培养有着内在联系,而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学校在德育中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对儿童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儿童发现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促其成为能够感知幸福并创造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幸福体验,帮助学生生成幸福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这种"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思想,与哲学教学的要义不谋而合。众所周知,哲学是智慧之学、爱智之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高中哲学课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除了传授知识、释疑解惑外,还担负着较强的价值教育功能,对学生精神面貌的优化、整体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下面以《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与幸福感培养有着内在联系,而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学校在德育中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对儿童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儿童发现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促其成为能够感知幸福并创造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对幸福的要求不同。婴儿有充足的奶粉他就会幸福。少年得到别人的夸奖就会感觉幸福。成年人婚前爱上一个爱自己的人就幸福;婚后,有了和谐幸福的家才叫幸福。年老,健康就是幸福。幸福感也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停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