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李易珊 《视听》2022,(10):114-116
在我国电视剧“减量提质”良性发展的趋势下,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人世间》在国内“出圈”,创下了高收视和高口碑的双重成就;在国外实现了突破,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出口海外提供了新的可能。《人世间》运用家庭叙事方式,不仅连接了普通群众最真挚的情感,也探索出引起不同受众群体共振的“传播密码”。剧中以“小历史”视角展现了我国几十年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历史”,塑造平凡人物,摒弃传奇主义叙事方式。我国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在创作实践中应当汲取《人世间》的创新与突破之经验,以此拓展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年代剧,《父辈的荣耀》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场景再现了东北林场里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并以此为缩影叙述出中国林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时代的巨变与个中坚守。本文从剧中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符号运用等方面探析其是如何进行家国叙事的,力求为时下年代剧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立斌 《视听》2023,(9):42-45
电影《满江红》融合了喜剧、悬疑、古装等多种类型元素,将单一喜剧类型进行“亚类型”变奏,在迎合观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拓宽了电影的叙事元素,从而使得电影艺术的表达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满江红》还采用文化叙事的策略,其中民俗意象的运用既扩展了电影叙事元素,又使得影片具有了民族性的风格特征,进而使电影以诗意化的表现方式将文本中“家国同构”下的东方情怀进行抒发与升华,以此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电影的商业性、民族性与人文性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4.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周隽  俞睿 《传媒观察》2022,(6):93-97
电视剧《人世间》根植于东北“光字片”平常人家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客观再现了50年间中国社会的生活变迁,构建了典型环境及历史纵深视角下的现实主义影视经典,丰富了平凡烟火里的美学意蕴。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主流价值引领艺术品质的提升,以平民叙事还原真实的人性,以平实怀旧的影像风格探索空间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审美突破。  相似文献   

6.
李轶天 《视听》2022,(9):6-10
《长津湖之水门桥》在全景式叙事、微观叙事相融相促之下打造多维叙事角度,与《长津湖》形成剧情呼应,在武戏文拍之中,将兄弟情、爱国情、红色血脉赓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受众产生共情。该片用符号化影像展现革命精神的延续,以众人像构建英雄群像,凭借家国同构及情感张力,成为具有民族美学的范式之作,不仅富含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而且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传统典籍精华与现代视听手段结合,以剧式表达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以英雄人物、语言动作及环节设计建构仪式感,打造记忆共情;在追溯历史与回应现实的时空聚合中,传递出典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完成了民族精神的价值书写与中国话语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8.
张璇 《视听》2022,(10):50-53
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下,近几年网络剧更加重视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和延展,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现实的精品力作。以《猎罪图鉴》为代表的网络刑侦剧在现实主义精神的观照下,在叙述手法上也进行新的探索,呈现出新典型性主角设置、新模本原型观照、温暖治愈的新影像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等新趋势。网络刑侦剧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把握好“真实性”和“典型性”,取材现实、超越现实、启发社会,将正向价值观融入作品,在人物塑造、影像风格、题材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杨皓词 《新闻传播》2021,(7):111-112
《少帅》作为一部具有史学价值的电视剧,体现出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以及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展现出以倔强为性格底色的东北人具有的顽强拼搏、不畏艰苦和勇于抗争的精神。此片以写实的生活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真实的人性温度,为深入挖掘东北历史题材剧作的审美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社会生活剧大热,《小欢喜》《都挺好》《安家》等引起观众的热议,这些剧展现了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密切关注的种种社会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美学出发,探讨近年来社会生活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以及呈现的艺术的本质世界和艺术创作者的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11.
胡彦岚 《视听》2021,(6):76-77
扶贫剧《山海情》将镜头聚焦于曾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西海固地区,植根于新时代下农村发展新面貌的真实社会土壤,充分调度现实主义影像表达手法,镜像式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史诗,既反映了脱贫攻坚事业的累累硕果,又展现了西北风土人情和乡村社会百态,这样一部流露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佳作为以后的脱贫题材剧做出了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在《瓶史》的器具一节里说:“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  相似文献   

13.
1930年,《时事画报月刊》在美国芝加哥创刊,这是一份海外华侨华人创办的画报.画报刊载的内容,构建了一幅“家”之地方图像、国之民族国家图像以及向外张望的世界图像.“家”“国”图景的呈现体现了海外华侨族群的血缘地缘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民族国家归属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年代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下受众的日常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若想唤起观众同情、构建叙事认同需从多方考量。《大江大河》就是一部成功之作。其叙事核心围绕主客观视角的共同作用、多种叙事时间的交叉使用、时代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使观众沉浸于叙事时空,与故事人物同感受、共命运,唤起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5.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的跨国翻拍,可有效增强影视传媒领域跨文化传播力度.对日韩都市剧的中国本土化改编,是21世纪以来我国跨国翻拍电视剧中最为常见的创作形式.电视剧《安家》以房产中介行业为索引,以上海繁华幕布下的个体家庭为叙事单位,从当下国人迥异的购房观念管窥中国式家庭的亲情牵绊.该剧对日本原版大刀阔斧的二次创作,在完全意义上生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最具普及意义的大众媒体,而国家文化借助电视荧屏实现国家话语的表达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必然,也诞生了一系列表达国家文化的经典文本。文章通过民族性、家国同构、母体置换以及共名关系等四个角度分析国家文化在与电视这一媒介形式耦合后所进行的种种表达策略,进而梳理了这种表达策略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留存在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似乎是在1980年代,一大批足以驻足于文学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横空出世一般震撼着文坛,也感动了难以计数的读者。不去将那些作品一一列出,只提几位作家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为那个时代的报告文学而骄傲:徐迟、鲁光、理由、钱钢、黄宗英、柯岩、陈祖芬、刘心武、刘亚洲,等等。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不但与诗歌和小说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走在了其他文体的前边,它的现实性、思想性与文学性,以及活泼多变的表现手法,激荡着读者的情感与心灵,一时洛阳纸贵者不在少数。90年代后,在文学边缘化,继而欲望化、粗鄙化的影响下,报告文学的身影渐行渐远,以至于终于被人们所忘记。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繁荣并没有带动报告文学的回归,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资讯泛滥、媒体发达的时代,以新闻性与快捷性为特质的报告文学在面对网络、电视、报纸及手机的时候,其尴尬情境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联合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有华文旧体诗词专版,这些诗词有着丰富的主题,既饱含海外华人群体浓郁的爱国情怀,又渗透出深深的乡情乡愁,其共同点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通过"黄帝""月""酒"等象征意象来抒发情怀.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家国情怀是自我认同的根本,乡情乡愁是自我认同的纽带,而中国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因,世界华文诗词创作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侯琪 《声屏世界》2021,(12):54-55
伴随着众多利好政策的引导,扶贫剧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的新风口.文章通过对安建指导的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进行研究,分析电视剧中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扶贫路上的众生群像以及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表达,探讨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向观众传递时代精神和风尚道德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