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
资源县地处湘桂交界地带,语言状况复杂。作为当地权威方言的资源话属湘语,同时又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舒声字基本保留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不送气,古全浊入声字部分清化;果摄一等基本读[o];遇摄主要读[y],少数读[u];咸山摄开口多读[i]或[an];深臻曾梗四摄开口三等多读[in]或[n];共四个调类,入声调类消失,上、去声不分阴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语言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确认黄州话存在着一种阳去同阴去声合流的征兆。其表现是:古全浊上声、浊去声字不念阳去而念阴去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字存在阴去、阳去两读的现象:中老年人念为阳去的许多全浊上、浊去声字,青年人却通常念为阴去声。对此征兆出现的原因,文章作了可信的分析,认为其外因在于普通话、武汉话的影响,内因则在于黄州话阴去35调与阳去34调调值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
“da”和te”这里指的是古定母字“大”字在闻喜方言中的两个读音。闻喜方言中古浊上、浊去字多读阳平,“大”字也不例外,无论读da还是读te,声调都是阳平,调值为213。“大”字在闻喜方言中什么情况下读da,什么情况下读te,什么情况下既可以读da,又可以读te,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通过对“大”字不同读音适用范围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受普通话影响,遵义市城区青少年入声字的调类归属出现了分化,分化的结果与入声字在普通话声调里的分布一致,即普通话读阳平的字遵义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分别读阴平、上声、去声的字遵义话也相应读阴平、上声、去声。同时,出现异读的入声字的韵母也向普通话靠拢,部分字与普通话韵母完全相同。这说明。普通话向方言区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话古入声字今仍保持着独立的调类,很多入声字有新旧两种读法,新读、旧读的不同表现为单双元音的差别以及元音开口度的大小.石家庄话入声字的新读、旧读有四种类型,分别属于不同的韵母层次.石家庄古入声字的演变既有声调系统内部调整,又有与其他方言接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8.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9.
广西资源话与湖南南部湘语关系密切。通过把资源话与相关方言比较发现,资源话具有南部湘语的典型特征,如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等;但资源话又受到桂林话的影响发生了演变,如调类和调值都与桂林话非常接近。资源话是具有明显西南官话特征的湘语。  相似文献   

10.
小江话是浦北县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46个韵母和8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小江话一律清化,古徽母90.8%读同明母,念重唇的[m];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分别保留[-m-n-η]鼻韵尾三分和[-P-t-k]塞音韵尾三分,有自成音节的声化韵;古入声字保留独立的调类,基本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  相似文献   

11.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在普通话和现代汉语各种方言中,普遍存在着变调现象。 贵阳话和毕节话都属于北方方言。两方言和普通话一样,也分为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调值和普通话略有差别,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13.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由来1.1湘方言的区别性特征语言学界历来认为湘方言区别于赣方言及其他各大方言的最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是否仍为浊音。湘语古全浊声母字今仍读浊声母,而赣方言的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为相对应的送气清音声母。1.2湘方言的分区湘方言有长衡片(即新湘语)和娄邵片(即老湘语)之分。分区的主要标准也是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是什么。长衡片指以长沙话为代表的地区,包括沿京广线的长沙、株洲、衡阳等地,处于湘中偏东南,语音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声调有入声。娄邵片指以双峰、娄底话为代表的地区,包括湘乡、双峰、娄底…  相似文献   

15.
灵川县雍田村位于灵川县城的北部。雍田平话的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不论平仄多读不送气清音,古知庄章与精组合为舌尖前音和舌叶音两套,泥来混读,不分尖团,古晓匣母部分字读如非组。果摄部分字与假摄二等合流读[],另一部分与遇摄一等相混读为[u],假摄三等的主流读法跟二等字都读[],无[m]尾、无[n]尾、无塞音尾。共7个调类,平去入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同音字汇收单字3700余个。  相似文献   

16.
焉耆话单字调有3个,词调有6种。词调模式与西北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一致,且具有首音节统摄的特点。两字组连读调中后字是去声,前字是清平时前字变读新调[21],前字是浊平时前字仍读[24]。两字组词调中,清入、次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清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1+24][24+21],全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浊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4+51][24+21]。由此进一步推论可知,焉耆话早期的声调格局可能是:阴平[■]21、阳平[■]24、上声[■]51、去声[■]44。  相似文献   

17.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18.
贺州市秉塘寨本地话简称为秉塘话,属粤语勾漏片。秉塘话有一部分字音与粤语读法不同而跟客家话一致,主要是匣母读[f],溪母读[kh],假开三的主要元音跟假开二相同,浊入读高调,清入读低调。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局部强势方言的包围当中,双方都在多语人身上零距离接触交融。多语人是语言接触的中介和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调类的比较说明:第一、帮字母:1.中古帮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如“邦、包、冰、搬、菠”等。例外字“蝙、悲、褒”今为上声。2.中古帮母上声字,今为上声,如“比、补、宝、板、丙”等。例外字“杯”今为阳平。3.中古帮母去声字,今为去声,如“敝、布、板、半、併”等。例外字“爸”今读阳平。4.中古帮母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憋、  相似文献   

20.
广西平南大新话的声韵调特点为,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阳平调读送气清音,其它调绝大部分不送气。古"精"、"从"、"心"、"邪"四母字声母今读齿间音[θ]。假摄开口二等和蟹摄二等合流,今读[a]。有12个声调,存在连续变调现象,两字连读时,前字上阴平55通常变为阴平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