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杰拉德·维兹诺是著名的美国印第安裔作家,《广岛舞伎》中他不仅书写了日本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受灾者对日本新民族主义的批评,引发了人们对这段痛苦历史的思考。通过描述广岛原子弹爆炸给幸存者带来的家庭、种族和战争创伤,揭露和平外衣下深埋的痛苦记忆,反思权利失衡下人民的两极化经历,呼吁全球扼制现代性暴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热线疗伤师》中维兹诺结合部落传统,用其犀利的笔触,对部落主权、美国政治和种族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社会评论。本文试以巴赫金狂欢化为角度,将从生存、反抗与救赎三个方面再现印第安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中所具有的解放意识,引发人类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混血少数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呈现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及身份诉求。维兹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熊心》吸纳了印第安口头文学中的恶作剧者形象,一方面,他强调小说主人公身上传统恶作剧者的某些特征,如流浪者、拯救者、现实改变者和变形者,另一方面又把部族文化和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赋予人物鲜明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特色。这种写作策略体现了维兹诺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严肃思考。他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现代社会生存指明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智慧背囊》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位双目失明的人.在看不见的世界里.黑色的夜晚或者无法欣赏的岁月里.点燃一支善良的烛光,种一阳台鲜艳的花朵。[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试从后印第安理论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改变、超越与重生三个方面探讨《熊心》中体现的"后印第安"思想,从而揭示出印第安人民在主流白人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现状,进一步为部落中的印第安人指出保持族裔身份和部落价值观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6.
宋黛 《大中专文苑》2009,(9):M0002-M0002
休假三月,得闲,以一个读者的心态翻阅自己的《文苑》,恍觉这是平畴尽处、青山之外的一个花园,柴扉虚掩,春色尽藏。在这儿,从任意一条小径,甚至沿着每一片树叶的脉络,都可以回到内心。忽然明白,我们多年来的坚守也就是这滤尽喧哗。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7.
内心的叮嘱     
我的内心叮嘱我:爱是生命之源,应让它永不干涸。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错把各种欲望当成爱,任污浊的欲望把爱的源泉榨干而不自知。如今,我把爱从各种欲望里分离出来,还爱以清白,把爱扩展到时间里的所有生命中——包括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包括青山、绿水、天空以及天空中的飞鸟……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点则是关于我们的内心的,关于我们那去不掉的悲情特征。 我不是在要求人们冷漠,而是相信,毫无节制的抒情,、既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容易稀释掉我们的情感浓度。很多时候,人们会爱上自己的“崇高”与“同情心”,而不是受难者。每个人的一生、每个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遭遇到各种不测。人的悲剧性似乎在诞生一刻就已开始,他/她注定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9.
王聃 《新读写》2008,(10):9-9
静夜,翻看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会不由生出一种温暖,譬如《煮米闻香》。文章讲的是,闹饥荒的年代里,他年少的朋友经常饿得直哭却又无能为力。某天,朋友的母亲意外倒腾出一把小米,虽然少得攥不住,却加了两瓢水,把它放在大锅里煮了。米汤很快沸腾,但愧疚的母亲却阻止了猴急的朋友:先别吃,多闻一下米的香味。屋里弥漫着粮食的清香,连墙缝、炕沿下边和窗棂都是。许多年后,朋友还说:“你不知道米的味道有多纯正,像和你说话,像盖一床被子。”  相似文献   

10.
叙述评论或评价是作者入侵的文本标识之一,往往反映了作者或叙述者特定的意识形态。在自传文类中,叙述评论则更多地服务于自传者的理想身份建构。文章运用自传叙述评论理论聚焦《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叙述评论模式、结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身份建构取向,以期揭示富兰克林的父型形象是如何从"家族之父"升华为"隐喻国父"的。  相似文献   

11.
在朗诵过程中,如果朗诵者能抓住内心视像,让它统领语言、带动表达,就能有效提升语言的表现力。构建朗诵中的内心视像可以从分析作品与体验作品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作品是为了确立内心视像的主题与基调,体验作品则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内心视像,提升其丰满度。  相似文献   

12.
为内心写作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14.
奥斯伯特·西特维尔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他在五卷本自传《左手,右手!》中通过对传记材料有意识地取舍,建构了自己作为贵族派、唯美主义艺术家和陈腐思想反叛者的理想型形象。对照他人为其撰写的传记,可以看出该自传因其强烈的主观性、阐释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自传作者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进而赋予自我存在价值的重要尝试。这种自传性的修辞艺术彰显了作家自我认同的精神诉求,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英伦精英知识层的现代性认同意识,也是作家创作心理与创作动机的重要显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戏剧表演内心视象构建的范畴,阐述了内心视象的内涵,并针对戏剧表演内心视象的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笔者本次研究,提出了演员在表演时要重视构建内心视象,加强客体形象的生机与活力,注重矛盾冲突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通过加强演员内心视象的构建,提高演员表演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它不但记录了富兰克林的自我奋斗与事业成功的历程,并且在表层的奋斗与追求之下还潜藏着另一个深度模式。自传中充满隐喻的自传话语的叙述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价值和信念,也创造了一个象征美国式成功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7.
《广岛舞妓:原爆五十七年》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广岛原子弹爆炸为叙述背景,刻画了原爆伤者、二战退伍老兵、美日混血儿及麻风病人等多个饱受创伤的社会边缘人的形象。本文基于创伤理论,对二战造成的战争创伤及社会对边缘人的漠视所产成的个体创伤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到走出创伤阴霾的修复之路。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昨天是5月14日,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昨天的生活。 生:昨天。不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吗?跟以往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事情。 师:那么昨天大家有没有内心感受特别深刻的事情呢?这些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许多感触?  相似文献   

19.
我家楼下住着一个拾废品的老人.因为楼上楼下的关系,我经常会把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拿下去,放到他的门口,  相似文献   

20.
林清玄,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桃花心木》《在云上》等。因其作品中蕴含禅理佛意、文笔清新雅致著称,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