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大新是一位充满温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平实却有深度,较为真实地展现了病者在疾病世界中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爱情、亲情、生命等多种伦理问题.周大新的疾病叙事不是单纯的道德评价,而是书写了复杂的人性感受.他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疾病叙事,叩问人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张瑜  陈琳 《英语广场》2024,(8):77-80
尤金·奥尼尔的经典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探讨了疾病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崩塌,疾病叙事深化了奥尼尔该剧中“家”的主题。在面对疾病时,剧中的人物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疾病书写隐喻了病态的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疾病书写,可以窥见奥尼尔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疾病伦理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是一部由电影大师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执导的剧情影片,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公映。该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作曲家阿森巴赫因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的故事。本文将以“疾病”与“死亡”作为观察视角,探讨面对心理疾病时,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纠结矛盾的心路历程,从而真实体悟影片中的疾病叙事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带来的生存困境与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鲁迅《伤逝》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的叙事伦理,包括叙事的内容层面和叙事的形式层面。从叙事内容上看,《伤逝》主要呈现的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爱情的困境,但其中同样丰富地存在着当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存伦理、启蒙伦理上的困境与悖论。从叙事形式上看,《伤逝》以手记的形式展开讲述,人物叙述者对事件的叙述顺序精心安排并使用内心透视叙述策略。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家把作品当成了一种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现代启蒙方式,通过写作探讨和回答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埃尔默.甘特利》之宗教社会的叙事中,隐含作者显示了民众对真理和爱的渴求,也显示了对一些纯洁和诚实牧师的肯定和同情。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要聚焦于该小说中对美国宗教文化的犀利批判这一伦理层面,对于该小说中辛克莱.刘易斯对美国文化精神肯定一面的探索,无疑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刘易斯这位文化反叛者的叙事伦理态度,也有助于从刘易斯小说中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冯积岐创作的《村子》与贾平凹创作的《秦腔》都是陕西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立场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他们都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化给予了集中关注,但由于叙事立场、叙述技巧等方面的主体性选择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叙事伦理.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叙事伦理的新突破作出探究.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生命的宽广和仁慈关注着患病的人及其人生遭际,较为真实地描述了患病者在爱情与亲情中的追求、人生的委屈与残酷。张爱玲借助病人在生活中的不断挣扎表达出对世界永不衰竭的爱,对影响疾病的爱情缺失、亲情的沦落有着超越善恶之上的包容心和慈悲情怀。张爱玲小说的疾病叙事反对单一的道德结论,书写了疾病世界里复杂的人性感受,其伦理最终指向人类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赵婕 《文教资料》2014,(25):7-9
《湖畔旅馆》是英国当代女作家阿妮塔·布鲁克纳问鼎布克奖的力作。文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层层深入地将蕴含于文本内部的叙事伦理做了挖掘和阐释,力图说明布鲁克纳在小说中呈现的大龄知识女性面临艰难处境做出的伦理抉择背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国内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发条橙》被视为当代经典。其运用后现代叙事技巧表现了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自由难题,其作品的哲学思考更是引人深思。从后现代语境切入,并通过叙事伦理角度分析伯吉斯在作品中一直思索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问题,探究作品中道德始终高于一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叙事角度对刘易斯《大街》中的乡镇社会进行叙事伦理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隐含作者叙事伦理的另一面:隐含作者显示了其对劳动群众的敬重和同情、对自然的热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相似文献   

15.
《城与市》是一部集先锋文学之大成的作品,它有着多元主题,叙述也力求多样。采用散点叙述,其伦理意义在于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碎片化的生活。这种叙事方式也导致了作者对于细节的强调,从而达到对这个后现代世界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最初的构思中,《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个负面人物。今天的"悲剧英雄"吴荪甫,实际上是茅盾两次对小说进行"改写"的结果。这种"改写"大获成功的前提是现代人对世界"去魅化",竭力想要把整个世界理解为有规律的、可以支配和控制的存在对象这一生存欲望。只有在这个生存论立场中,吴荪甫的"悲剧"才成为"悲剧"。我们对《子夜》的阅读和思考,也应该放在现代科学主义精神文学化的元叙事脉络中来展开。  相似文献   

17.
《守望》作为弘扬主旋律的扶贫题材小说,侗族作家江月卫对之并没有做机械死板的政治图解,而是巧妙地将民间的经济伦理、交往伦理和精神伦理编织进政治叙事中,生动地展现了侗族乡村在扶贫这一由上而下的政治实践中所引发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国家的政治实践与民间伦理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思考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政治与人情等事物之间的辨证...  相似文献   

18.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9.
杨旸 《现代语文》2007,(2):41-41
作家在叙写“父子伦理”这种富含传统文化价值隐喻意义的关系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创作主体“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理念和艺术观念。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父子伦理关系多被简单地叙写成现行历史观主导下的文化象征符号对立模式。而到了苏童处,文本中“寻父”、“审父”和“弑父”的情节显示着创作主体对于父子伦理关系更为人本化和复杂化的叙事探索。  相似文献   

20.
莫言小说《蛙》在故事题材上的拓荒性开掘和叙述形式上的复古式实验,都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蕴含着深广的叙事伦理内涵。小说通过姑姑历时性的身份变更和其他人物共时性的关系结构所呈现出来的故事伦理,远远超越了单纯生育政治的探讨,而具有了关怀整体存在及其道德困境的哲学高度。在叙述伦理上则通过书信体叙事和在小说中揉进戏剧的跨文体方式,巧妙表达出了罪感、忏悔及其救赎的内在关系,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当代中国伦理问题复杂性的深刻体认和对现代性伦理困境及其救赎可能的独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