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堃 《台州学院学报》2022,(2):54-59+72
新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带来国际传播秩序和格局的转变,个体资源的激活和重组改变了国际传播场域,也改变了人类交流互动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博弈更加凸显感觉和情感等的价值,这既意味着生命叙事的回归,也隐含着重新部落化的可能。从生命传播出发,跨媒介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扭转启蒙叙事的逻辑,关注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在具体而微的交流和对话中寻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基础价值的共享,承认利益共同体的正当性,加强有机团结和情感联结。重新部落化也要求多元主体共担责任、共对风险,在持续交往中,推动良善对话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受众本位论”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报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众本位论”视野下推动高校校报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坚持党报定位、关注受众需求;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报网联动;加强新闻策划、打响品牌战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媒介素质.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还以油画视觉形象与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结合,展现着文本叙事中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凝视与反凝视活动。此外,小说对油画艺术媒介中色彩层次及明暗光影关系的呈现,丰富了原有文学文字叙事中的视觉审美体验,增强了小说叙事中对空间叙事结构的表达效果。最后,作品《美》以跨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了不同国家油画艺术的跨地域关系,对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乡土文化进入教科书,旨在以文化传承增进学生文化认同,以乡约教化启蒙学生生存智慧,以“位育”思想厚植学生乡土情怀。乡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文本叙事描述有机循环的生命力量、以空间插图展现天人合一的价值信念以及以地方话语呈现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态。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育人目标,提升文化理解力;立足学生本位,解读跨时空图文;挖掘本土资源,创设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6.
赵鑫程 《考试周刊》2014,(38):24-25
目前,真人秀已成为国内电视界的一个热门节目形态,并呈现跨媒介传播的新趋势。本文运用跨媒介叙事理论,比较分析《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两档真人秀节目电影版的叙事特征差异,阐述真人秀独特的叙事特征对吸引受众、推广这种节目形态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真人秀跨媒介叙事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优化其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从价值取向的层面进行反思。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供给者本位"。在大众化进程中,转向需求者本位,为学生服务,是20世纪后半叶欧美发达国家本科教学改革的共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趋势应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立足于学生主体,由"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全媒体时代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态下,传统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结构由传统的说理性话语为主转向双向互动的故事性生成为主。单向传播被打破,双向互动模式占据主体,传播者的主体性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前适应融入新的传播环境,树立新的大学思政传播叙事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在辅以文本和影像等多样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在生活化叙事、历史化叙事、场景化叙事等三个维度上展开话语模式的创新,是达成"思政教育会讲话"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探索民法的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我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中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介赋权的背景下,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物完美融合,向公众传递创作团队的跨媒介叙事智慧,同时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底色,回应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承与创新的社会问题。《唐宫夜宴》从詹金斯提出的“跨媒介叙事”理论出发,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叙事、吸引受众参与、构建“故事世界”及打造大唐IP等手段,完成节目的跨媒介叙事,展现了关注普通人、跨时空、重细节、强互文和易共情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技术的升级,使我国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由学科中心转为学生中心,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突破单一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受教育主体生存,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下,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互动越发呈现叙事化倾向。鉴于新闻叙事的多元主体性与日常化接受性,农民工媒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新闻故事的选择,更涉及报道视角及新闻事件的文化语义结构等方面。因而,从叙事伦理批评出发,剖析新闻文本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隐蔽过程及深层故事结构中的叙事意识,探究文本中潜藏的伦理观念体系,将是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的崭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景  朱红祥 《文教资料》2008,(27):100-101
农村和城市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知识本位取代伦理本位成为家庭教育现的主流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德性本位是家庭教育观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回归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媒介文化语境下,跨媒介叙事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平台,建构全媒介展开的“故事世界”。主题乐园作为“故事世界”建构中独特的叙事空间媒介,在故事呈现、故事体验和主体互动方面都具有特殊之处。主题乐园以高科技手段容纳、融合多媒介主题叙事的集成性、开放性、娱乐性叙事实体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物理和心理双重“沉浸”体验,还提供了互动性、创造性的文化参与和主体叙事的场域。以“故事世界”的叙事共享为基础,主题乐园成为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强化了参与主体的认同感和“故事世界”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受到科学评价主义的影响,当前学生评价愈发彰显其诊断功能和管理功能,致使学生评价“只见标准而不见人”。这种生命本位缺失的学生评价面临着误导学生的生命观、降低学生的尊严感、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困境。生命化的学生评价因学生评价的本质和对象与人密切相关而得以可能,又因其具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维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而十分必要。生命化学生评价的目标应当立足于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需涵盖学生生命发展的众多维度;评价主体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生命的主体性;评价方式应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的兴起,为自媒体的乡土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乡土短视频从符号、想象、角色和叙事等多重结构层面,建构了乡土社会的独特媒介景观,并掀起了媒介化乡村下的乡土文化传播热潮。视觉文本符号建构的乡土景观,呈现出内生性、媒介化、狂欢式的景观表征。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乡土短视频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化传播,反思实践主体和乡土文化传播乱象,对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实现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自2017年提出以来,以其贯串高中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三阶段的重要地位及其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平台,广大师生借此机会,从以往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中挣脱,转而建构自主意识强化、课程资讯开放、主体相互协作的学习共同体。与此同时,校本课程依托学校基础,以学生需求为本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汲取各方养分,完善课程体系,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形成天然共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社会因素和媒介自身因素的影响,受众观念由最初的“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改变.因此,构建和谐的传受关系,寻求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平衡,成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当务之急.当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传媒发展观念,适时根据受众观念的变化和受众的自身结构与需求特征的变化,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及时调整结构、安排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