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培仁先生作为传播学本土化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近年来与姚锦云博士积极致力于华夏传播研究.他们在《华夏传播理论》一书中,坚持传播学本土化,直面目前华夏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质疑,并以宽宏的多学科研究视野,阐释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而提出华夏传播理论观与价值传播模式,为华夏传播理论建构作出重要贡献.而本书的另一...  相似文献   

2.
华夏传播研究几乎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四十年来华夏传播研究从无到有,在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之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果,在传播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求索之路上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宝贵尝试。《华夏传播引论》一书系统回眸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理论收获;以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播学为理论进路,探索了华夏传播研究的书写范式,将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传播思想、传播人物、传播活动、传播媒介纳入到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予以考察;并且具体剖析了华夏传播中的说服传播、舆论传播、公共传播、媒介批评、文艺传播、宗教传播等传播现象;内容涵盖华夏传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论从史出,引人入胜,堪称一道引领广大读者进入华夏传播领域的津梁。  相似文献   

3.
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作为华夏传播研究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又一力作,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华夏自我传播领域的先河。回到知识本源、回到“大传播”的追索彰显了谢清果教授华夏传播研究的智慧和洞见,多学科的视角体现了华夏自我传播的包容性与理论张力,与西方的对话则进一步打通了中西理论之间的割裂和阻塞。尽管在中西对话与理论建构中呼应着米德的自我杂念,但本土哲学议题的传播学阐释显然已经开拓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并将为华夏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阿芒,马特拉和米歇尔·马特拉的<传播学简史>主体内容及其在传播学中的意义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然 《新闻爱好者》2021,(2):I0003-I0004
近代以来,全球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国的对外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解构与重构。其中,我国的艺术传播在历史与全球视野下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人们对中国艺术在传播、经济、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也随之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由邹文编著的《当代中国的艺术传播》(2018年6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即是对当代中国艺术传播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在全球视野和传播学视域下多方位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传播现状、特点、意义和方略,在我国艺术国际化形象塑造中凸显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素美 《东南传播》2017,(12):45-48
华夏传播研究历经40年,建构华夏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势在必行。《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理论建构以"心传天下"为理论特质,以"大同""和谐"为华夏传播的终极指向,华夏五千年文化盛宴已经并将继续展示出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充溢着人性的光辉。该书在华夏文明传播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个人生存发展、"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教程》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 ,它显示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本书的逻辑框架结构 ,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如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 ,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 ;如从宏观着眼 ,中观剖析 ,微观入手等。本文还就传播学宏观、中、微观理论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谢丹 《新闻前哨》2005,(12):78-78,7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林凯 《东南传播》2021,(6):98-100
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了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该书从自我传播(内向传播)的角度观照中国儒释道心性论,揭示儒释道自我传播的智慧及其运作方式.本书在与西方传播理论对话中揭示中国本土化传播理论特色——心传天下,这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关键,而这一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对当前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该书是一部亟具时代价值的本土传播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主流媒体作为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应自觉履行宣传阐释之责,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本文以江苏广电总台策划推出的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为例,从精准选题和创新表达两个方面探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指出做好理论传播,要坚持教育人民与服务人民相结合、坚持学理支撑的“深入”与话语表达的“浅出”相结合、坚持大众化传播与融合传播相结合、坚持创意制胜与科技赋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电视荧屏上,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激烈的节目市场竞争中,更新换代最为频繁的也是这两类节目。另一种居于二者之间、极不起眼的节目——微缩纪录片却默默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不经意间拥有了稳定的观众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华夏文明》和贵州电视台的《发现贵州》就是这样两档节目,前者原本用于填补播出空档,却闯入该频道收视率前十名;后者成为该台品牌栏目,并在各级专业评奖中获奖。《华夏文明》开播于2001年3月1日,是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知识性节目,利用国际频道覆盖全球98%地区的媒体优势,向世界190多个国…  相似文献   

13.
郑贞铭 《新闻前哨》2007,(11):26-27
本刊特约在我国台湾地区被誉为"传播学大师"、现任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的郑贞铭先生,以独到视角,对台湾电视现状进行了客现剖析,发出了为台湾电视"招魂"的高言大论,颇能开人心智。郑贞铭曾任香港珠海大学新闻暨传播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北师大、上海交大等5所高校客座教授,以及南京大学高级研究员。郑贞铭颇得中国古圣风仪,又受欧美熏陶,撰有《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百年报人》等十余种著作,还担任过英文《中国邮报》副社长、《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他沟通上下两代,牵线海峡两岸,兼具教育家的爱心与风范、报人的求索与正直,以及文学家的浪漫情怀,因此又享有"华人世界新闻教育家"之誉。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学如何发展?向何处深入?徐培汀教授的回答非常肯定。他认为新闻既有术理,又有学理,不能如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朱希良 《今传媒》2010,(1):62-63
杨立川教授是我所尊重的一位师长,在他的学术专著《传播学习俗论纲》出版面世之际,在学习品读3月之后斗胆写下这篇书评,既是对他多年辛劳终结硕果的祝贺和推介,也是给自己多年前和同学们对几位老师的评价与预见所做的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健康传播研究为范本,建构了一个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大纲和分析模式.健康传播的研究一般沿着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传播的效应维度,分为健康信息的触达与认知、健康观念的形成与演化、健康行为的启动与培育三个层次;二是传播的社会维度,分为微观个体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观群体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宏观社会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三个方面.文章基于发轫于美国的“健康信息全国趋势调查”,并结合我们在中国HINTS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经验,较为详尽地探讨了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度价值挖掘,以及其所依照的十个相关理论模型的框架和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书对“普及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普及美学传播学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书意在以普及美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在本源上探寻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路径。作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普及美学传播所呈现的结果是美在经济实践中的快乐驱动需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创造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生长、唤醒和花粉式蔓延传播。普及美学传播学是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8.
蒋昱思 《青年记者》2012,(33):97-98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新闻"微"茶座》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第一遍是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范以锦老师以"新闻学生茶座"为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连载",我以碎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传播格局的重构。如何让传播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支点,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家文化和东方智慧成为中国主张的基本元素。中国学派积极融入国际传播格局的核心圈,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以本土化的学术宗旨和自主性的创新立场,促进亚洲与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