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两种味道——语文味和人情味 1.语文味。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我校庞芳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各个教学板块的内容来看,“我会听记”、“我会排序”、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的改变,关键之一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树立“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同时着力构造“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一、两种味道---语文味和人情味
  1.语文味。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我校庞芳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各个教学板块的内容来看,“我会听记”、“我会排序”、“汇报感悟”、“交流故事”,到最后的“仿写诗歌”和“课后练笔”,目标指向都落在言语表达上。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首先是一种诗意的美感,然后是对母爱的深刻认知,最重要的是获取了“怎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都是秘密的语言诀窍。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庞老师抓住了语文的魂。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提及“语感”,可见新课标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界的某种“共识”——“语感”成为语文教学新观念的标志性的概念,培养“语感”成为新鲜、时髦的话题,语感甚至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目的。应该说,强调“语感”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语感中心说”所强调和突出的则是属于感性直觉层面上的语感能力,其言语认知功能是很有限的。语文课程目的、人的言语素养和言语能力,不是语感所能涵盖的。以语感为“中心”,势必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学养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6.
重言语接受,轻言语表达,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痼疾。即便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这种教学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从以认知、理解、记忆为重的“言语接受型”教学,走向以“积极语用”为鲜明标志的“言语表达型”教学,是时代发展和母语教育促进人思维力、表达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其间,“巧设表达话题”、“给予表达时空”和“实现表达生长”构成了“表达型”语文教学的三大要义。  相似文献   

7.
1.树立“言语本位”的语文意识。“言语性”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语文科的研究性学习也当然应该体现这一点。2.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观照。(1)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2)面向全体学生,多关  相似文献   

8.
孔凡成 《教育探索》2004,3(9):74-76
语文交际教学观是指在中国母语教学中,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交际能力为宗旨的言语交际活动,并运用言语交际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学观念。语文交际教学观具有理论发展的必然性和实践的可行性;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应该基于“课程”和“教学”的元因素,排除不良倾向的影响,突现语文本体的特征,扎实而有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针对语文教学现状,我试图提出“语文教育——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的教学观,描述语文生动丰富的学习空间,探求语文教学的理论视阈和实践视阈。  相似文献   

10.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11.
1.我的语文观——“言语/文化”观 语文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言语/文化.语文的表层结构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准确的叫法是言语,包括叶圣陶先生说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文的底层结构是文化.如果语文是一只手,那么言语和文化就是手背和手心的关系,是一体两面、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但我个人认为,吕老的话在一个层面,即言语层面看,是对的,而且这种技能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必须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吕老的话似有偏颇.我想,使用语文还是(或者更是)一种文化运作,那么它跟游泳、打乒乓球就有了本质的不同.语文课上,一方面,要在言语层面训练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另一方面,要以语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去涵养学生,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让学生既有思想文化的吸收,又有思想文化的创造.这就是我的语文观——“言语/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双联两分语文观”和“单一广义语文观”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观,它们生发出不同的语文能力观。以不同的语文观及其语文能力观为指导,会使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材教法到考试评价走向不同的道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语文教育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雅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此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语境知识 ,并要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 ,确立语境教学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杜威和陶行知关于教育方面理论的研读,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当前教育与未来发展重要作用并提出“大语文观”的重新定位,尝试突破中学语文教学之“教书识字、应付中考和高考”的局限,以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在对大语文观的深度剖析基础上,总结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生命性、情感性、和谐性三大基本原则,并讨论了若干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的理解是关涉到如何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成就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到语文教育许多根本性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材教学的本体内容观,实现了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转向;革新了分析、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观,实现了向言语实践教学方法观的转变。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暗合了当代哲学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的大势,也符合当代课程改革的大势。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抓手,以语言运用之“道”统一其他各项功能,而不是撇开语言文字,任意泛化和架空语文,乱戴一些耀眼的、关于“思想”“人文”的空帽子。其实,“语式”与“心式”本是同构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正是靠言语形式才得以生成与外化;也只有通过触摸言语形式,才能去充分感受和体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由静态的语言知识性教学转向动态的言语发展性教学。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上位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化为以学生主体言语发展为本的可操作性理念,这正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和任务,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本体性特征。离开了这一点,语文课程与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至于语文课程中蕴涵的其他内容,诸如人文内涵、感悟体验、语文知识、学习方式等,都要牢牢地植根于促进学生言语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读为本”并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读与思结合。知道文章…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而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粗暴地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学习功能异化的弊病愈加严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愈益凸现.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摒弃陈旧落后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走进缤纷的生活.这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充满活力;构建多元平台,让生活走进语文;采用多种形式,让生活与语文双向互动,真正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以儿童的“学”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并重视言语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全方位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让“童本”的言语实践追求儿童的和谐发展,成就思想和精神的张力,追求实践的广度和温度。最终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寻求言语实践适合童本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