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灵、身体、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认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在实践中,潜在的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听书是时兴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看书相比,即使阅读的文本相同,阅读效果也有差别.由于读者在与两种媒介进行交互时所处时空环境不同,身体姿态体验也不尽相同,最终会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崔波 《编辑之友》2020,(4):14-19+46
阅读不但是语言认知的过程,更是身体参与认知的过程。文章从第二代认知科学出发,揭示阅读这一认知活动与身体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阅读史,指出身体参与认知的事实依据,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对具身阅读的认识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研究可能的未来走向以及需要突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剖析,探讨多模态具身阅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公共图书馆可以构建多模态阅读服务模式,让儿童摆脱传统阅读方式的禁锢,用身体的自然觉知引领阅读,加强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信息噪音”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碎片化”阅读解构了人们的阅读行为.VR/AR图书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沉浸其中,人机高效互动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达到最佳的“具身认知”状态.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特征——“31”,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提出VR/AR图书带来阅读方式的三大变革:沉浸式阅读体验、互动式阅读场景和想象式阅读思维.  相似文献   

7.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9.
在当下全民阅读的实践中,人们既希望保持传统纸阅读的稳定高效,也希望发挥新兴数字阅读的方便与快捷。然而,从读者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说,传统纸阅读和数字阅读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两种阅读的差别加以认知,以便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关系。为更好地适应新的阅读环境和阅读实践的要求、更好地认知两种阅读类型的差异,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阅读认知观念,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上将阅读过程中关涉的身体知觉、物质技术、时空关系等要素视为相互作用,缘构发生的整体性的具身认知活动,这样才能更加细致地辨识传统纸阅读和新兴屏阅读的差异,并对两者的关系以及阅读的本质做出合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讨论了阅读具身认知理论对阅读疗愈中指导的需求,选择有指导的阅读疗愈中比较典型的环节和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阅读疗愈的机理,认为阅读指导对激发读者阅读期待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期待的激发有助于增强治疗对象目的导向的动机行为;阅读指导在团体交互式阅读疗愈中,交互环节的团体形式、议题内容及成员表现所释放的积极倾向和信息量是影响阅读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微信公众号有声阅读在接收终端增加选择的同时,还能够立体地分享阅读内容,满足信息过载表象下受众的阅读需求.本文从有声阅读中的"主播"视角出发,以经典文本和"夜读"形式为例,分析有声阅读营造的视觉空间,发现只有在具身传播延伸的过程中,身体参与传播的完整度才能实现,而其中情感化的中介是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伴随传播系统和阅读公众的嬗变,建基于社交媒体技术的社会化阅读,业已形成自身的阅读模式和阅读方法.阅读行为中的“具身性”,使其具有智能化感知、生理性体认和虚拟式互动的独特属性.即视性、情境化的意义建构方式,既延续了经典的话语理解方式,又在认知原则上重构着阅读的价值功能.把握社会化阅读机理,是建设健康阅读文化的基础性前提.  相似文献   

13.
赵娜 《大观周刊》2012,(49):9-11,8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理论基础、研究视域和应用研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生存再塑时空感促使“技术化的身体”的形成,耦合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凸显的深度参与和意义构建属性,从而推断具身交互阅读成为数字化生存下深阅读复归的方式。文章从剖析数字化生存对读者的影响入手,探讨深阅读与数字化生存的耦合点,揭示具身交互阅读开启深阅读复归图景,指出实现具身交互阅读的路径。以读者自我教育为前提,以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为战略,剖析具身交互阅读实现的路径,勾勒深阅读复归图景。  相似文献   

15.
超脱传统传播观中的离身预设及技术工具论的观念,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要求.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应由单向度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集内容生产者、活动组织者和信息分发者为一身的“内容运营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的推进激活了阅读主体的身体感知,改变了阅读界面的呈现方式,重现并凸显了阅读中被遮蔽的身体交流和身体实践。文章以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为理论视角,身体与阅读界面的交互作用为内容框架,对人类阅读活动中阅读界面的变化进行历时性考察,从肉身界面—书写界面—机械复制界面—数码网络界面的界面变迁中,审视阅读界面从冰冷隔离到开放沉浸、阅读主体从缺席退隐到在场回归、阅读社交从单一闭塞到社群互动、阅读体验从视觉优先到人机互融的现实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