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文化传承和国民素质提高活动,受到各地区高校的高度重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有效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本文从"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入手,对"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策略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相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承载中华民族历史使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应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通过搭建多媒体传播平台、编写选修课校本教材、打造诵写讲教师队伍、建设诵写讲教育基地、开展诵写讲实践活动等措施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诵写讲等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思想,可以为青年学生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的中国底色,为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利辉 《文教资料》2010,(17):54-55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活动性学习。为顺利稳妥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注意综合性学习与单元主题教学齐头并进;落实基本目标;在"动态"中整合资源,提高学生实际应对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操陶冶与文化熏陶,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院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有效开展的意义,然后提出了职业院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有效开展的途径,包括统筹协调,建立行动章程与制度;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丰富活动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陈菲 《新教育(海南)》2023,(S2):102-103
以整合项目化学习的模式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通过“落实语文要素,设置驱动性问题;坚持学生为本,开展多维度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共享多样化成果;重视评价反思,迁移综合学习力”四种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其特点,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突出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要优化其过程,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注重与其他学科结合,注重与常规活动结合;要促进其发展,落实评价指标、形式、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各高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实现了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们认知、尊重中华优秀传统,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正>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晨诵经典,让语文学习充满韵味。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近经典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晨诵,形式不妨多一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乐晨诵。在学生晨诵之时,我们会结合  相似文献   

9.
为期两天的“中华诵·经典诵写讲”研讨会暨中华经典教育全国校长论坛目前在山东潍坊闭幕,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思路、举措展开了研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0.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实现学科统整逻辑和经验统整逻辑的统一,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和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均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需要遵循两种理路。一是“逻辑理路”,包括四个步骤: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活动任务;依据活动任务开发评价工具;运用评价工具引领学习活动。二是“要素理路”,包括六个要素:情境、任务、过程、支架、评价、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何曼 《在线学习》2021,(7):42-43
"讲"和"诵",是中华经典诵读的核心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典诵读培训项目学业顾问、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宫潇认为:没有"讲",则诵之无感,读之无情;没有"诵","诵读"这一培训主题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职院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讲活动,旨在夯实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促进中职生德技全面发展,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中职生高技能低素养、动手能力强、学习时间充裕等特点决定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根据文化根基薄弱及缺乏自主性等情况的诊断实施引在"讲"、学在"悟"、评在"读"的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基础,将语文课堂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结合,主要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活动实践中,从而推动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教学教材,谈谈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 《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以各种形式对内蒙西部部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令人失望。“新课程标准”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举步维艰、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有两点思考:(一)制约农村中小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最大的瓶颈因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隐性长效目标特点与人们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追求眼前显性短效目标观念之间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对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明确各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内容的特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次.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即:确定探究主题-制订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第三.要构建新评价机制。即:评价目的要着眼于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过程要由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化;评价标准要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评价方式要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业目标】1.以参观民俗馆《入馆须知》为载体,巩固词语、积累古诗。2.在民俗馆参观体验中,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3.以“制作宣传手册”为任务驱动,开展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写一写自己过节的故事,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4.以“集印章”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借助评价单,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为基点,对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的内涵、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进行探索,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学习形式;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坚持综合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学方向,确定具体目标,灵活把握和优化实施过程,开展成果展示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指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探究内容,以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本人通过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如下认识和体会。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大语文学习,强调的是语文的活学活用,是和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现结合2006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恰当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包括三个部分: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或步骤)、活动内容。今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综合性学习,应该说大部分比较恰当,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今年考查最多的是关于读书或阅读的专题,它不仅切合学生的实际,也是针对当今社会阅读率持续下降这一热点而设计的,学生很熟悉,回…  相似文献   

20.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其“语文性”和“综合性”,彰显其“过程性”和“策略性”。三年级下册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采取整体思考,组合推进,整合要素,循序渐进,统整学科,跟进评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近传统节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