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西亚  陈凤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70-73,82
《熙德之歌》与《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学巨著,两部作品对中世纪骑士文学和骑士精神着力进行了描写。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解读,探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分析其对西班牙民族性格塑造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的英雄史诗,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稀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熙德之歌>讲述的故事是一个连接式复合序列.从这个序列中我们可以发现史诗恒久的主题:征战和复仇,发现古代英雄的至上的荣誉观.  相似文献   

3.
熙德与堂吉诃德分别是西班牙古典文学名著《熙德之歌》和《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们二人都恪守着骑士精神,以此作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但最终二者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比较原著中对于二人形象的塑造,并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及时代背景,分析了西班牙古典文学作品中骑士精神逐渐衰颓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国旧南方的荣誉与暴力这一角度展开论述,分析了美国南方文化对福克纳创作思想的影响,并对福克纳小说的荣誉与暴力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旧南方荣誉观的形成和暴力的表现形式,说明了人们的荣誉观心理和暴力背后的文化心理原因。论文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着重对其中的施暴人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暴力事件后所体现的不同荣誉观类型。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4):17-17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9.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冰与火之歌》是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代表作。本文对书中第四个视觉人物艾德进行形象分析,从而了解作者如何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熙德》是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古典名著,两部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但它们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均包含古典主义理性的美学原则,作品中的人物多半基于理性的原则参与了对命运的独特书写。这也为两部作品的平行研究提供了基点。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之歌     
五月的风,和着细雨声,在温暖的季节里吹荡; 五月的花,跟着清风舞,在灿烂的阳光下飘香; 五月,灿烂辉煌;五月,充满希望。走进五月,劳动者的丰硕成果尽收眼底。我们仿佛看到挥汗躬耕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十月之歌     
王黎冰 《教学随笔》2010,(10):24-24
十月,是纷披的红日历 十月,是丰硕的艳阳天 十月,是壮美我们心弦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湖州籍诗人江岳浪是和中国诗歌会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王瑶、叶丁易在建国初期的文学史著作中都曾提到过他.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一直到近年,经调查、了解才有所发掘.文章介绍了江岳浪的生平活动轨迹,并对其代表作《路工之歌》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从出版之日起就倍受评论家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以一位黑人男性为主人公,展示他的成长历程,但众多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人物在小说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个文本的叙事话语分析,试图辨析20世纪文学与历史的复杂缠绕,以期寻找文学话语中的历史叙事。本文认为,20世纪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和市民话语的历史建构,并以其特有的美学光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穿透了历史、超越了历史。  相似文献   

17.
18.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19.
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宗旨是要“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是,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而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徒、强盗、妓女等等。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对人物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不仅展现了非洲的背景文化与民俗传统,而且对于深化作品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特征,丰富读者想象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