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4,(13):158-158
“我觉得电影《归来》比小说更加抽象一点,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滴水见太阳,与我当初的创作意愿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吻合。”《归来》改编自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长辈的一些记忆虚构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4.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文学创作支援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当代马华文学开辟了另一种可能的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黄锦树现象”。“黄锦树现象”背后隐藏的正是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力量和现代主义变革声音的龃龉。  相似文献   

5.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是坦桑尼亚的杰出作家,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围绕“逃离”和“记忆”两大主题,描写主人公哈桑从满怀希望地逃离家乡到无奈归来的过程。古尔纳以哈桑的境遇指向桑给巴尔民众的集体经验、集体命运和集体意识,揭示出殖民主义对桑给巴尔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民众艰难的生存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7.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8.
@Rain@美国时代杂志票选“世界百大影响人物”之一的R ain,是名符其实的亚洲代表人物。今年R ain发行了他的第三首单曲《移动》。在这首“雨”式的抒情情歌中,Rain回归了实力歌唱路线。R ain于本月举行的名为《雨之归来》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将为期5个月,在包括美国、泰国、新加坡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雪》结句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人理解为:“‘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精魂’是说鲁迅先生决心以自己彻底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黑暗社会斗争”.这种把“雨”与“精魂”对立起来的解读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0.
《雨巷》一课通过充分预设,围绕“诗中的姑娘”与“我”究竟是相对而行还是同向而行”这个亮点问题达到实时生成,本文就《雨巷》一课的预设与生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12.
<正>在《昆明的雨》中,有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怀念的仅仅是雨与生活吗,“雨”是否有其他深意?赠友人有昆明特点的画,为何独取仙人掌与牛肝菌、青头菌入画?四十年后作者仍忘不了的情味是何味?通过挖掘汪曾祺在昆明的生活环境与他的早期作品,我们发现“雨”的真正含义是怀念青春。在青春回忆中理解画作与情味儿的深意,画非偶然,而是柔软、坚强的情感记忆载体;情味儿不是淡淡的乡愁,而是怀念失恋时友人作陪的青春岁月。青春踪迹,处处可循,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具有特殊词汇性的汉语而言,语序、虚词和标点符号等既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又是重要的表情达意的辅助工具。标点符号具有修辞和审美的功能,非常规使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辞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功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句不用标点,《昆明的雨》中的“?!”,《孔乙己》中的“?……”等,在表现场景与情态、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表达情感等方面都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缓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将“雨课堂”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程中。借助于“雨课堂”工具,教师能轻易地增强PPT的课堂教学功能,“雨课堂”教学平台与微信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学习,这能很好地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雨课堂”教学平台还可实时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帮助老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余华《文城》的封面图像选自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一幅画作《失忆与记忆四号》,与小说的文字文本构成一种相互阐释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历史”与“记忆”一直是张晓刚最关注的创作主题,而《文城》展开的是对新旧之际个体记忆与国家历史的探讨,凝聚在图像背后的内涵与《文城》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契合,展开了一场画家与作家的对话。面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冲击,他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特别的“格式”来应对这一变化,张晓刚将摄影技术融入绘画,余华将文学“电影化”,共同表达对“过去”和“已逝”的追忆和对历史远距离的深刻体会,实现了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通过封面图像与小说文本的互文现象,或许可窥见余华创作的“守恒”与“新变”。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现代派“诗坛首领”的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创作的漫长征途上,用他自己和民族所遭受到的重重灾难树立了一座座极富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现代派兴起于30年代,戴望舒的《我底记忆》的发表,成为现代派的起点,在1937-1938年间达到创作的顶峰。戴望舒的新诗创作历程,无论从他的艺术手法,还是思想主题的发掘,抑或创作主张与原则的贯彻,都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探究空间。诗人所经受的苦难人生更对其在新诗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伟大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情的“天花”,多情的《雨巷》——第一块里程碑的树立灾难既可以吞食一个怨天尤人的弱者,又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夜”、“雨”等生育意象(fertility image)在《小城畸人》中反复出现,与书中有关被挫败的、未完成的梦想的主题巧妙结合,一再凸显温斯堡小城里“畸人”们内心的孤独、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他们对欲望的压抑、梦想的破灭. “夜”、“雨”等生育意象的重复使用在表达人物情感、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尤利西斯》是一部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奇作,在纷纭庞杂的内容中,表现出反罗马教会、反殖民统治的倾向,在人物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作者的精神追求。本文对作品中的“人的精神”这一现代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利西斯》与《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主题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其创作宗旨就是重铸民族的灵魂,弘扬“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