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3.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印两国在国内国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安全领域和边界纠纷、西藏问题等传统领域都有了新的合作契机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中印关系发展面临着良好势头。在此情况下,中国必须理性看待印度崛起,突出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往来,增进理解和信任,从而推动中印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6.
吴迪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40-142,169
印度独立后,为追求大国地位,确保战略安全及国内稳定,尼赫鲁政府奉行英帝国的做法,继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试图在中印之间建立一条"安全边界".此线把中印边界从喜马拉雅南麓山脚向北一直推进了100多英里,直到山脊.尼赫鲁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强烈反对,蛮横地要求以"麦克马洪线"为中印东段边界,强占该线以南的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国家主权面临着中国弱势与西方强势、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稳定环境与非安全因素上升、政府调控与世界市场化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中国国家主权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行使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中国必须构建国家安全、制度建设、市场发育、国际环境四位一体的国家主权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印度互为重要邻邦。关注和研究中印关系,不仅在于稳定周边、合作发展之需,也是中印两国在发展中面对的共同挑战。政治上的不互信、经济摩擦问题严重、军事冲突不断以及两国媒体民众间的敌对情绪上升表现出中印战略互信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既有历史上的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又有现实方面的安全环境问题和能源来源等因素。因此,我们在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的同时,要尽量减少中印之间的猜疑与误解,在能源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印战略互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紧密相邻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两国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从前中印贸易往来受到很多限制。近几年经过中印两国共同努力,双方在共同发展双边经济贸易方面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印度印中贸易中心与在中国合作伙伴联手向中国企业界推出赴印发展商务业务,为国内企业界进入印度市场创造商机。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主要依赖制造业,印度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软件服务业,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道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印之间只有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和促进共同利益的联系,抑制和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使中印关系沿着稳定改善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推动着国际体系结构的转变,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组织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调整和重构。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仍亟需从外交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谋划,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重点推进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一直都是中国对外政策与外交战略的重点,中国在非利益从结构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及文化利益,中非交往的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利益重点不同,即中国在非利益具有长期性、成长性和阶段性的特征。随着中非交往的不断深化,中国在非洲涉及的利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扩大了,并且在扩大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非洲对于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维护、协调、巩固和发展中国在非的利益不仅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中非友好交往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试析蒙元支配对高丽王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元朝统一中国事业的结束,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随之受到元朝的干涉和控制。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干涉、经济盘剥、军事高压,严重损害了高丽的独立自主。但另一方面,双方的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增强。双方通过人员交往、通婚、杂居也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5.
印度自独立后,就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制定了总体对华战略。其中,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是构成印度对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此战略的重点是稳固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既得利益,并尽量将影响力扩展至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中印边界问题的阴影始终影响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而中印边境和平稳定、双方互信互惠才是两国共同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蕴,它内容丰富,是人类应对各种自然挑战和社会挑战的生存之道.对于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儒家思想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一是和而不同,把握多样性的统一。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融合、互补,增强民族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二是天地人融合,重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地区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三是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这可以在国际交流乃至冲突发生时化解冲突,维护各国的认同和尊严。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石,加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使国家认同强于或优于民族认同,是维护边疆安定、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国家认同根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客观的社会关系,因此国家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并使国民分享经济发展的福利应是国家认同建设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因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可以加强国民的经济福利认同,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巴国土接壤,地缘政治关系特殊。两国经贸存在基础薄弱、交通不畅、安全制约等问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提升空间巨大。以中巴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合作载体,以新疆自治区为合作前沿,以能源、农业领域为合作重点,以交通运输建设架构合作贸易走廊,是提升中巴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基于悲惨的近代历史教训,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准则,主张通过实现国防现代化,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力,保证国家安全;主张通过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中国营造基本的国际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早期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中恰克图早期贸易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化交流,保持了俄中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在中俄关系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