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与“领域”之争是一个久争不决的问题。从学科的本源判断,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合法性来源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作为教育活动的特殊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具有一些传统教育学无法解释的特殊问题和特殊规律。那么,作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特殊问题与特殊规律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应当成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与搞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各门学科拥有源于各自对象的特殊性的方法论特点”①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亦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科...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资料研究为方法 ,运用辨证唯物论原理 ,分析并批判了传统体育学科含义 ,即将体育学科教育等同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体育” ,并列地看待“体育”与诸育的关系 ,无视“诸育”之间发展的层次性 ,片面理解本学科特殊性的形而上学“一点论”的方法论错误。同时 ,以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依据 ,提出了“体育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体育学科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结构和层次结构 ,从而确立了素质教育下体育学科教育的含义为三个层次、六种素质的系统性目标内容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矛盾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对象不明确;就无法研究,也就不成其为学科。因此,课堂的所谓“学科味”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教学的“魂”。语文学科有“语文个性”,数学学科有“数学个性”……没有这样的个性,没有这样的“味”,学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学科有自已的知识体系,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学科的矛盾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学学科面临“危机”成为近些年热议的学术话题。然而,从建制和理智层面来分析,高等教育学建制“危机”其实并不存在。个别高校对学位点和研究机构的调整是一种正常的改革行为,并未有充分证据说明在全国范围内该学科的建制出现全局性崩溃;理智“危机”也并不存在,持“危机说”者实则是对高等教育学抱有非合理的“自然科学化”固念。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经验来看,自然科学化并非解决人文社会学科所谓理智“危机”的“灵丹妙药”,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有所区别的知识结构和发展特点是其正常属性而非理智“危机”。故而,与其说高等教育学学科面临“危机”是一种事实判断,毋宁说是一种警示象征和推动学科再发展的话语策略。面向未来发展,高等教育学应着力于回归知识本义、聚焦中微观研究、推进技术学建设、发展特殊性理论以及构建完整学科力量,谋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和谐教学以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但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初中政治教学没有考虑政治学科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忽视学生对该学科特殊的心理构式。文章分析了初中政治学科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及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谐”现象,提出了初中政治教学达至心理和谐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8.
德育学科教学评价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一定意义上,德育学科教学评价已经成为制约本学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起点在于认识本学科教学评价的特殊性。本认为德育学科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学目标、评价领域、评价难度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认为德育学科的教学评价应遵循发展性、认知和非认知相统一、科学方法和人方法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体育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起着特殊性作用。这个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体育学科本身特点上。  相似文献   

10.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边政学"的提出和发展是这轮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因而亦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称为"边政学时代"。具体而言,边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疆对主权国家建构的意义、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开发与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上;边疆研究向着合作和合流的态势发展,成为时势所趋和重要特点;同时。经过近百年的学术沉淀,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内构建独立学科体系的时机业已成熟,"边疆学"和"边政学"学科思想应运而生,"边政学"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特殊性决定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发展的新趋势。要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开展心理咨询的可行性和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包括多元化心理咨询操作体系、多重专业性保障体系和建设专业化专职化的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在内的系统化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学与女性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起承担着带给中国妇女福祉的使命。从学科化角度看,两者是一种互构关系。所谓"学科化互构"指中国女性学与女性社会学学科之间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以及达到两个学科共变的学科化过程。学科化互构包括学科概念、学科性质、独特视角、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采借、对话和反思是互构的途径,学科携手成长是共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服务成效,也左右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2011—2021年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样态、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各学科与学科结构升级的关联度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其一,高等教育各产学科呈“三产>二产>一产”的演变趋势,且三产学科稳步上升、二产学科稳步下降、一产学科趋于平稳;其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先急后缓”的波动上升趋势;其三,2011—2014年和2015—2021年各产学科与学科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分别呈“三一二”和“三二一”的递减趋势。为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应遵循内外部发展规律,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三产学科与一产和二产学科的交叉频率,形成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渭南师范学院,在近年发展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明确学科定位,提出"组织给力"思路;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坚持重点建设,培育和突出学科特色;实行"大师引领",外引内培并重,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实力;建设学科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催生高质量科研成果;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探索出的有效发展路子,能为同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诠释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和诠释分别以话语的效用和对话语的理解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与人文科学各部门尤其是语言研究关系特别密切的两门现代基础学科.在其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两门学科既互相参照、互相依靠又不无矛盾和冲突.二者关系因而既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又导致截然不同的表述.对这些表述的分析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对西方当代学术形态的总体了解.  相似文献   

18.
罗儒国 《教育学报》2007,3(2):41-45
在世纪之初,教学论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对象尚不明确,教学论研究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为了走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误区,实现教学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教学论学科发展应兼顾“学科体系”建设和“问题研究”并举,分化研究和整合研究并重,积极探索对话合作机制、构建研究共同体,加强教学论学科制度建设,注重教学论研究者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形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