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3.
“以那”不是彝语音译,而是苗语“na”的变音,本义为“稻”。它作为语言化石,记录了稻作文化西渐的足迹,传递着“夜郎”古国最原始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教育》2007,(7):36-37
机车乘务员戏称自己是“骑在钢轨上的人”,很形象,又五味俱全。 杨江浩,男,白族,火车司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群众。 杨江浩至今已“骑”了27年钢轨,而且都在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铁路干线上。他已安全行车80万公里,从理论上说是已经绕地球几十圈儿了,其实却是在云南高原的山区铁路上开来开去,从没开出过大山。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7.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8.
前修时贤说《蒙》卦初六爻之贞兆辞“以往吝”,歧义颇多。本文通过对《周易》古经含“往”字的句式的归纳分析,认为“以往吝”之“以”为衍文。  相似文献   

9.
子,音zǐ,甲骨文写作像头大体小、舞动手臂的幼儿之形,表示幼儿、子女之意。在我国的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子”常常用作尊称。可以单称“子”:“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宣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如同现今称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政区名称中有较多“阴”“阳”地名。而“阳”地名数量上又较“阴”地名更多。“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山北水南之谓也。这是一种习惯性解释。这种解释体现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但部分“阴”“阳”的地名,在地势上并不符合水南山北,山南水北的特点。我们在解释时就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1.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当都江堰的调控力与岷江水势相平衡时,是兴利的最佳时刻;当岷江自然伟力超过都江堰的调控力时,岷江洪水就会给成都平原带来洪涝灾害,并损毁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有的洪灾甚至又进一步引起成都平原的旱灾。二千余年来,这类灾害常有发生,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试对成都平原上的旱涝灾害作一历史考察,以资当今对这一问题作正确的环保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改善成都平原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生活”作家的地方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以车辐、乔瑜、罗清和、王跃、文迪、老樵、骆平、桑格格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以描写成都人的"大生活"(乔瑜语)来展示成都故事,形成了一个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家群体。他们对成都本土文化有本能的崇尚意识和自觉的理性透视精神,传达出特别鲜明的婉约阴柔、飘逸旷达的"蜀水文化"特征。成都人的生存本相都能从他们的笔端勾勒出明晰的具备了地域文化风情的生存图景,可以说是一幅成都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3.
杜佑《通典》是一部历史性典章制度政书。从这部浩瀚的政书中,可以通观到杜佑这一封建官吏思想上的先进性、丰富性。尤其是他的民本思想在《通典》中的融贯特点。《通典》内容纵横方面都体现着杜佑的民本思想。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官吏,杜佑的民本思想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比,又有着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滇军六十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与日寇展开了生死决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六十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唐六典》根据唐玄宗的意旨编撰而成,对唐代及后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以及唐以前职官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唐六典》成书问题,重点分析《唐六典》成书时间、书成于何人之手及成书历时较长之缘由这三个方面,认为《唐六典》书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由李林甫进御给唐玄宗。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对“荷花淀派”的孙犁和此流派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二元对位的分析与比较,从而辨析“荷花淀派”与浪漫主义文学要义的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钻孔和挖掘的方法从滇池底泥获得12个样品,利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硝化菌、亚硝化菌培养基及硝酸盐培养基分离其中的优势菌,并进行计数、鉴定及分析,结果发现,滇池底泥广泛分布有与氮素循环有关的细菌。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唐代是古代官学教育最为发达的时期。但从"释奠礼"的实行考察,所见似与传统观点略有相左,即唐代地方官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很发达,州县学几同虚设,真正在盛世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可能是广大的私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有关史实对清代滇东南[1]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作了总括性的论述,指出到清末在滇东南基本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的、以汉族为大多数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在民族关系上,滇东南各族关系融洽,经济联系紧密,商品交换频繁。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各族相互影响和交融。滇东南各族互相往来,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秦重要典籍,《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尧舜禅让传说与原始部落首领选举制极为相似,其令人费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原始部落首领权力更替中的研究得到答案。因此,《尧典》中隐藏着华夏民族原始部落首领选举制的某些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