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师的组织、策划下,通过愉快的师生课堂活动,在单位时间内高效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而提出的,从过去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其根本要求就是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要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一.教师角色的现实困惑1.师道尊严,自己难,学生也难"师道尊严"主要表现为教师过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课堂上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何不转换模式,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位置来教与学,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让教师在新的角色下再思考并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教"占主导地位,学生"学"占被动地位,效果不佳,何不转换模式,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平台来教与学,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让教师在新的角色下再思考并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我校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还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课堂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态的课堂。语文课堂更加要从"知""情""意""活"来体现它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我国中小学教学开始了一系列的相应变革: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课堂主角由教师换作学生,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究等。从世纪之初,新课程理念与一线教学改革实践结合所催生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新型教学原则,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教与学的地位和流程都在发生翻转。在国内,许多学校实际上早在翻转课堂这一术语诞生之前,课堂教学就已经被"翻转",现在高中教学普遍采用的导学案就是"翻转课堂"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要把学习者作为重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师由以前的"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从一味地传授知识,转变成课堂上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管理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教师要由教书匠发展成艺术家学生要由以前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跃升为参与者;由课堂上学习者课程,转变为在课堂上亲历者课程;由课堂上的听众转变成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高耗低效现象十分突出,其中主要源于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还是一直沿用以教定学,只是一味地关注"教",而缺少关注"学",忽略了教与学双边关系。因此,要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一定要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真正落实"教与学"结合,做到"以学定教",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两高"起来。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12,(Z2):106-107
近年来,课堂教学追求转型,学校主张"以学定教",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那么学校的评价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要实现"以学评教"的目标任务,必须要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为重点,这才是真正的课堂转型。我们不断加强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程改革,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转型初期,学校以课堂现场研究观察为重点,特别关注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动态变化问题的对策和灵活性。经历了这一阶段之后,重点关注教师如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已初步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能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应用现代  相似文献   

10.
"翻转课堂"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加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效果。一方面给予了教育对象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自由,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自然、有效地引入"翻转课堂",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你教了吗?你教对了吗?你教会了吗?"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三追问,关注的点是教师层面,忽略了学生,是"教本课堂";而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就是遵循这样的理念,有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四追问——"学生学了吗?学生学对了吗?学生学会了吗?学生会学了吗?"参加孙庆博名师工作室"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的展示活动,听了一节苏教版三年级的《小露珠》,让我对这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前的会考形势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构建生物学知识体会,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教师对知识的有选择的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生物学科丰富的知识内涵,借助学生的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实现教与学的统合,而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赋、比、兴"的手法。翻转课堂是指先学后教,相对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翻转课堂是将课程教学中传统讲课和家庭作业这两个元素颠倒顺  相似文献   

13.
佟贞 《四川教育》2014,(5):32-32
课堂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课堂活动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学离不开教,教不能替代学.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粗放,缺少含金量.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这个主体被忽视,课堂教学呼唤改革。课堂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少教多学"落到实处。一、目前教学的现状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的教,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接受。"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  相似文献   

15.
李代凤 《教师》2013,(26):61-62
一、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诠释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同时存在的时候,形成了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帮助学生“学”的活动。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就是教学方式。从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来看,学生的学是主体,教师的教只是主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翻转课堂"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本文从"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出发,围绕"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更高更细","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什么","师生角色重新定位,先学后教","学情分析精准贴切,以学定教","师生对话多重维度,学教互动"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于翻转课堂,我们如何做到"热中有冷的思考,冷中有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启动,全省中小学纷纷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不同的维度对新型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进行实践探索。近年来,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进行了"争鸣课堂"的教学改革,它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以"以学论教、辩中求解、做中见学"为基本理念,以"学导学""学辩学""学做学"为课堂实施方式,使课堂由"教学"变成了"学教",教师由"说教"变成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激发,真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听评课的视角、听评课的文化,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由过去单一的只关注教师的"教"实现了现在的多维关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强调听评课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有的专家提出,听评课就是看学生的学,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交往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状态……听评课从过去主要看教师的教发展为今天关注学生的学,应该说这是听  相似文献   

19.
课堂的立意     
学习是件复杂的事情."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机理不仅要关注教与学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的学习动机、态度及价值观等.课堂上我们无法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但在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同时,课堂上理应回到"为什么学"的追问和立意上来.  相似文献   

20.
王洪利 《中国教师》2013,(16):41-43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传统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改革的视角始终放在教师的"教"上,"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则必须把改革的中心由"教"向"学"进行转移。由"教"向"学"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革命性转变。"教"的核心是教师,研究的侧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关注的是教材与教法的优化与改进,以"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