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所有权思想的分析和深读, 认为在其所有权论述中有深厚的神义论底蕴, 而且, 其神义论特征可以从西方思想的源头算起, 最后, 本文对其所有权神义论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神义论是基督教的核心问题,主要对神的正义进行辩护。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其自身对苦难的感受和文学创作对基督教传统的神义论进行了颠覆。在其代表作《紫颜色》中,沃克首先倒空了传统的信仰体系,否定了传统的神义论,最终重新建构了一个属于美国黑人妇女自己的新上帝。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田巧运 《文教资料》2006,(27):92-93
从约伯问题到十字架上无辜受苦的耶稣基督事件神学景观中对苦难的解答出现了新的一维:基督教在受苦的上帝和上帝之爱中重新解读了苦难与上帝这一宗教信仰发生学原理。同时将质询汉语传统如何应答和背负历史和个体之苦难。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玄天上帝神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新读写》2009,(2):27-27
生活,就像一朵玫瑰,那样的美丽,可也有坚硬的刺,叫你一不小心就受到伤害,付出痛楚的泪。生活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于基督教经典中的最高存在者究竟应该用哪个/哪些汉语词加以翻译?这是比较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大问题。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不同意以马礼逊圣经译本为代表的用汉语的"神"来翻译God的做法,他从比较角度对汉语中的"上帝"和"神"进行分析,并用它们作为Elohim和Ruach的译名。他不但认为"上帝"和"神"在本质上与希腊罗马的theos和Pneuma一致,而且认为中国宗教具有自然神学的特征,与希腊罗马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麦都思关于"上帝"和"神"的观点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当时中西宗教和思想传统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认识中国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阐释基督教神学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西方解读中国宗教乃至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中国人认识基督教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苦难与智慧     
大约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史铁生是我耿耿想见的一个人,思念源于他那篇关于清平湾的作品。我想见一见他,并不是要请教小说的技术问题,也不是钱钟书先生所调侃的吃了蛋还要看鸡的嗜好。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心的人。  相似文献   

10.
商人的帝地位尊贵,虽非至上神,但在人神关系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西周时期的上帝更上升为至上神,但人神关系与商代并不完全一致,并为以后的演变定下了基调;西周末期是周人的神权理论渐趋崩溃阶段;至春秋时,中国古代人与神的地位终于翻转,并对中国古史传说发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翻转有诸多不彻底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经过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以后。西方文化中一切假想的“中心”意识和等级观念均被打破。在这新的多元共生之格局下。后殖民主义异军突起,但当今西方学术理论界对之有很大争议,有必要进行认真梳理。以推进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13.
Guilt, Suffering and Responsibilit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guilt in the context of how students confront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Within social-justice education, such confrontations are often staged in pedagogical effort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equently, however, the guilt that students claim to endure as a result of these pedagogical encounters is not perceived to be of much ethical import. By exploring the psychoanalytic work of Melanie Klein and the ethical philosophy of Emmanuel Levina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guilt arises out of our susceptibility to another's pain and that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both in 'making reparation' (Klein) and in the very formation of responsibility itself (Levinas).  相似文献   

14.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童话《快乐王子》很好地表现了他唯美的思想,但也对现实进行了揭露,只是也是一种唯美式的拯救。在这篇童话中有美的过程,也有着非幸福快乐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17.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与知识分子关系特别密切,本论述鲁迅具有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及其渊源,表现和深远意义,借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我国的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 analyse the publish or perish enterprise and in particular the origins of editorial power/knowledge. My actor-network analysis shows how tenure, promotion, and salary decisions apparently unrelated to editorial decision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that accrue power/knowledge to editors of particular journals. What my actor-network analysis does not show, and which I therefore analyse from a subject-centred perspective, is the other side of editorial power/knowledge: authorial suffering. I suggest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science education discipline necessitates a particular commitment to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editors and reviewers to the authors, particularly the newcomers, and therefore to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陈若曦向来是被认作“伤痕学”的始作俑而闻名于海内外,她的革小说更是被视作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陈若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和期待,但是生活却无情地伤害了她,使她对其产生了距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陈若曦也缺乏深刻的自省精神,她也没有超越个人的怨恨情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的“伤痕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