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讲授道德与道德品质内容时,让“校园图片资料”“、学生行为反思”“、文明行为信箱”“、典型教学案例”走进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洪伟  宫莉莉 《教育》2010,(8):57-5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教育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与感悟,使之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确保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进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各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之下,学校要充分地认识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涉世尚少,尤其需要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点滴生活着手,教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本文将以此为重点,来探究如何让小学的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真知。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既应该是学习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着这两个点来展开,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立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提出“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体现德育”的概念,意在让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高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忽视.大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尝试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在情感的积累体验中,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本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际经验,提出了在环境保护、敬爱生命、孝敬父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学案例中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杨昌江 《培训与研究》2006,23(12):33-34
《老子》对领导者品德修养的启示是:一、致虚守静,复归于朴;二、慈爱宽容,以德报怨;三、少私寡欲,知止不争;四、谦虚善下,不矜不恃;五、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相似文献   

12.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9):133-13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如何做到这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买卖中的道德》。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2.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通意义,树立“明礼诚信”的道德观。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分辨真假广告的能力。4.将买卖活动设置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生活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就需要教师以努力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为教学目标,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部分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学科,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先分析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原因,阐明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品德修养培养现状,最后阐述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  相似文献   

19.
20.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