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孩子的单身男女在重新组成家庭时,“继父母”的称号就像标签一样牢牢地贴在他们身上。这个词被造出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我们需要去称呼某种新生的事物。但是这个词前面有个“继”字,所以人们总是容易忽视“父母”这个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是热点不断,乱象频发,人们本指望通过新课改来彻底剔除中国基础教育的诸般痼疾,可十几年过去了,热点还热,乱象还乱。人们有理由质疑:新课改是不是开错了“药方子”?在这个完全西化的“药方”中,杜威是专家、学者们言必谈及的一剂“猛药”。笔者认为,杜威不失为一剂“好药”,但杜威肯定不是一剂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一在一次哲学考试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要求首先回答对或错,然后说明理由)对这个命题,有的人判“对”,其理由是,这个命题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的人判“错”,其理由是,这个命题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绝对运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期待新的理论建设 1.历史教育学无疑要对历史教育理论有所建树。我一再强调这个“学”的体系至今存在较大的疏漏。理由之一,是指历史教育学仪有“教育学”的外衣,而少学科的骨骼;理由之二,是指历史教育学还未深刻触及学科本质的问题。因此,我们能发现,在历史学科教育“学”中,比较实际扩展的东西是学科教学法原来就有的内容,实际深入的东西依然是学科教学法原来就有的经验。一言以蔽之,无论我们从何种角度去“论”历史教学,都是针对“怎样教”的问题。其实质是讲“教授学”的一般道理,如今不过是借用现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做部分的包装而已。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2000,(29):55-57
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年收入仅为2210元。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而农村居民则要2至3人的年收人才够。 那么,人们有理由拍案质问:这书咋念?到底让谁念书?教育是什么?是特权还是权利? 前不久,我们看到,在别人不管或管不了的时候,老百姓终于学会自己“想办法找辙”,他们要为孩子上学要个“说法”。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基…  相似文献   

6.
一、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最初是…  相似文献   

7.
仙女的礼物     
“老师,我不困,我不想睡觉。”每到幼儿园的午睡时间时,总有几个孩子向我提出这样的请求,他们甚至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一次次以去厕所为理由拖延午睡的时间。是啊,为什么白天还要睡觉呢?面对孩子的质问,我讲的道理自觉孩子根本没听进去。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学术沙龙上,很多不同学科的朋友初次相识,彼此介绍各自的专业。当我报出“教育学”这个专业时,人们活跃的表情立刻变得木然,接着是一段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他们的沉默有充分的背景和理由,但就是这些理由令我寝食不安。不由得替“教育学”生出些悲哀来。  相似文献   

9.
再接再厉     
子晨 《中文自修》2009,(11):51-51
在勉励别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用“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可是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字很容易用错,就是“厉”,许多人都把“再接再厉”写成了再接再“励”。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是勉励,那么就应该是鼓励的“励”啊。这就需要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厉”这个字的本义了。  相似文献   

10.
耳洞风波     
前天去打了耳洞,在左耳。本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的,可是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于是,就自己去承认了。妈妈质问我原因。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闲着无聊吧,想做些事情来。呵呵,这算坏事吧?妈妈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做,在她看来这该街上的小混混做的事。“俗。”妈妈用这个词评价。妈妈:“你觉得漂亮?”我语塞,当然不是这个原因。妈妈:“自残。”呵,有这个意思。我心里偷着笑。好啦,就当是好玩吧。从这个理由看,我像一个孩子一样无知。“你知不知道,打了耳洞耳朵很容易发炎?以后上大学前不要做这种先斩后奏的事了!上了大学你有一定的分辨…  相似文献   

11.
一、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无需理由     
最怕的一种对话是这样的:“天气真好,有种想飞的感觉。”“为什么?”“……”“好想见见她,不知她过的好不好。”“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只是因雨季过后,心情也随着天气放晴;只是因为想看看长发在风中轻舞飞扬;只是因为偶尔地想起了一个老朋友;只是因为……面对那个咄咄逼人的“为什么”,我真的无言以对。有首歌里问道:“爱一个需不需要理由?”无需理由,我暗自回答,不仅仅限于爱情。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无需理由,每一件事的发生也并非都能有理由解释。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一所大学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在看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后质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他这样质问有其理由: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段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种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这个特殊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为谋求本民族利益服务的一种社会思潮和实践活动。”(1)它伴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发展,并在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2)民族主义一旦钻出“潘多拉”魔盒,就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发展。历史环境和民族主义就是这样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向前运动变化着。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对其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民族主义产生是必然的。它是“以工业化为火车头的现代化的产物”,(3…  相似文献   

15.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16.
“告别革命”论作为一种思潮,理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在此我谈谈自己因此引起的几点思考:其一,“假定”原则善同于“以史鉴今”原则吗?“告别革命”论的前提是“如果”这样一个假定,那么历史研究能不能使用“假定”原则呢?历史规律是客观的,还是以人的主观臆想为转移的呢?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不只出现一次了。有人认为“假定”原则是符合“以史鉴会”精神的,理由是,现实之所以不美满,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历史出了问题,如果先前的历史不是这样,而是那样的话,现实也就是另一番情景;而且,“假定”即使…  相似文献   

17.
从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提出“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之一,即“理由是否真实”和“充足理由律能否形式化”。作者概述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讨论了充足理由律是不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并且针对充足理由律的两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作者认为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理解     
有一堂历史课,讲到战国时代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老师讲完之后,问学生对于赵括的看法。学生大概都会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大败,应予批判。如果,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19.
孤独导致绝望与民族的覆灭──浅析《百年孤独》主题之一余明芳多米尼亚《此刻》杂志发表文章说:“只要人类存在,人们总会谈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一九八二年在宣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时指出:“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创造的这个...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家庭聚会点一直是我们宗教部门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在全地区开展宗教场所依法登记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以点代堂”的问题,工作人员认识不一,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不予登记,理由是条件不具备;二是可以临时登记,列入管理,理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了稳妥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政策、法律规定和历史资料,又实地做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