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学数学教师》2012,(10):F0002-F0002
2012年4月1日,“辩课”第五站走进江苏省泰州市许庄中心小学。两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分别由李军老师、徐斌老师执教。两堂课呈现了不一样的而貌:徐老师的课轻灵、细腻、流畅,李老师的课则稍显沉闷,也不够流畅。在上渫间隙,现场老师感叹“徐特不愧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而对李老师的课则多以“设想很好,落实欠缺”来评价...  相似文献   

2.
优点记录本     
王世朋 《班主任》2010,(12):15-15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新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总有学生向我告状:“老师,XXX没有完成作业。”“老师,XXX没有做值日。”“老师,XXX乱扔废纸。”“老师,XXX吃零食了。”……  相似文献   

3.
自身承担的角色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习惯向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老师:你要我怎么做?”“老师:下一步该做什么?”“老师:这节课上什么?”“老师:下节课我们还做这个事情吗?”“老师:这次作业最后上交的期限是什么时候?”“老师:你帮我选一个题目吧!”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难上,数学复习课更准上”是许多数学老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为了探讨如何上好复习课,2009年11月26日,淄博市初中毕业班数学复习课研讨会在桓台县实验学校举行。会上,李宏老师展示的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起了与会老师们的极大关注。下面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纪实整理与评析。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在评课时往往会说:“XX老师讲的课怎么样”或“XX老师上的课怎么样”。从评课者内心就认为教师上课就是讲课,事实确实如此吗?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听了纪莉老师的“压强”复习课。纪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上精心准备的四个实验非常有趣有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教材,没有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该怎么做?一时间,老师们都有些茫然,语文老师上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老师上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美术老师上出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陷入了教学的误区:有的教师所追求的是课堂导入、揭题、重点分析、主题的提升等程序的完整性,讲究的是教师指导的层层深入性,因此,课堂成了老师的天下。  相似文献   

8.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孟伟老师于2012年10月下旬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展评活动结束后上的一节省教学能手展示课。这一课被老师们称为是“讲烂了”的一课,相关潜台词是:这一课在日常教学中谁都会重视;也是各类教学优质课、展示课中频频被点中的课题(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有关“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0.
说明:在第十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颁奖大会期间(2008年5月16~18日,无锡,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符永平老师受主办方邀请上了一节课改汇报课:“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课,受到听课老师和专家的肯定与欢迎。符老师以此课例参加本刊“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活动,被评为一等奖.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专题研讨会上(2008年9月27~28日,广西南宁),  相似文献   

11.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13.
听完何金钟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脑海里立刻显现出一个词语:从容不迫。面对“挑剔”的《教师之友》编辑、“教育在线”网友,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何老师的课依然上得如此从容。这从容来自平时的千锤百炼,这从容来自自身的丰厚底蕴。何老师的课是在上午第三节上的,深谙学生心理的何老师,面对已经上完两节公开课的学生,来了三道智力小游戏。在会心的微笑中,学生的疲劳和紧张立刻烟消云散。何老师的课是在与学生的“商量”中开始的:他与学生商量怎么上这一课;他与学生商量读几遍书;他与学生商量要不要当堂完成书面作业。一旦商最决定,何老师便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示“友情提示”,何老师却坐在一边静静地欣赏学生读书,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片活跃的沉静。何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简约的语文课。没有众多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我“遇上”了蔡老师的“倒推”一课。活动的前两天,我在主会场听了8堂课,最后一天,我溜到了分会场。蔡老师在主会场上课时.我正在分会场最后一排.边看大屏幕,边和几位老师“聊课”——起初,对这堂课并没有太在意。当蔡老师做起了游戏,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15.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17.
班上举行“走进‘三坊七巷’”公开课,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兴奋不已。这堂课真特别,同学们站在讲台上“主讲”,老师成了听课的“学生”。开设新课程“走进‘三坊七巷’”活动是学校新开设的综合实践课。陈丽莲老师说,实践课由同学们唱主角,老师只是进行指导。听说  相似文献   

18.
上一期我们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丁慈矿老师关于“对课”教学探索的长篇报道《行走在诗意语言的密林里——丁慈矿和他的“对课”》,在读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很多老师纷纷来信或来电话询问关于“对课”的具体教学情况。为了满足老师们的需要,本期我们集中发表了丁老师的一组“对课”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迪。本组稿件与《小学语教师》杂志联合发表。[编按]  相似文献   

19.
某次听了潘小明老师上“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深有感悟。在这节课的练习部分潘小明老师做了一个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课前,张祖庆老师说要“上一堂地道的家常课”。联想到老师们对时下许多公开课的评价“只可赏不可学”,我非常赞同。果然,这节课没有深挖博引的牵强附会,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华丽演绎,正如听课老师的评价:“朴实,扎实,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