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整合了历史、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作为历史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培养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为使历史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的期望,适应学生发展所面对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研究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一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知识,且这些知识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进步;其二是训练学生的历史学习技能,且这些技能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其三是增长学生的见识,且这些见识一定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社会态度。在民主的社会体制下,历史教育的公民性,支撑上述的知识与智慧、技能与能力、见识与态度,并积极应对现实社会问题,既使历史教学扎根于社会,又使历史教学服务于社会。一、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历史教学研究的影响现代…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特征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认识必须是客观的、多角度的,是理性地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物,在提高思维品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借助历史来分析和理解当今社会与历史的联系,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智慧与启示,以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具有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融入了比例不小的历史教育。该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历史,回到历史现场,体验历史的真实呢?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尝试着运用实践体验、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对接现实等生活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历程,深化历史理解,品味历史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成功对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回归生活,生成生活智慧,使历史学习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历史高考命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和探索。从一定意义上说,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读现实热点问题,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而历史高考试题隐现或显现地渗透现实热点问...  相似文献   

7.
胡嘉山 《教书育人》2001,(23):13-14
什么是历史启示教学呢?历史启示教学是指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概况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或经验,再运用这些规律或经验分析和理解社会现实,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现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一、历史启示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1.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历史学,根本任务是总结过去、服务现在、指导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中国史学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题往往把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社会热点密切结合,除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外,重点要求学生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实社会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参照,也是达成对古人、古事加以理解和解释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现实社会的现象或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解释,"由今及古"去参悟历史应该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人生阅历、史学素养,"由今及古"体悟历史人物的心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由今及古"打通历史理解的经络;更为重要的是"由今及古",参悟历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贯通古今"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高中历史学习决不是埋首故纸堆,仅仅让学生了解、记忆过去的陈年旧事,而是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分析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凶此,历史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就是“死记硬背”,再加上历史学科内容庞杂,知识点众多,很多学生谈“史”色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科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则是学生对过往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学生怎样认识历史,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对历史学科教学试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新的中专历史教学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与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选择时事热点问题,加强历史知识的实用性;正确客观分析历史,以全面辩证的观点来评价历史。  相似文献   

15.
李增产 《教书育人》2007,(12):36-37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的能力 许多学生在学习了历史之后,常常不能从历史的本质看待中国的现实,而是从历史的表象来分析现实,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教学要联系现实热点 历史教学中,要针对现时社会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现象联系有关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和命题,将历史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关心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反映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使本来应该兴趣盎然的历史学科成为学生"最难学的学科",但学生对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相关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由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教材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史方面的内容,教师要重视这部分知识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本文认为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历史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联系历史;让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关注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探寻历史。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述,学生难以亲身体验。由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产生变化,这就使得学生有时候对历史难以理解。开发与应用历史遗存资源可以为历史和现实搭起一座桥梁,给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找到现实的依托,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学习、实地观察和研究,增加对历史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