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生在学习7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时,对玄奘西游产生了疑问:从唐朝对外主要交通图可以看出.从长安到天竺有南路和北路两条路可走。南路从长安往中国西南地区到天竺:北路经丝绸之路到天竺。从地图上来看.南路比北路近了一半左右.那为什么玄奘要西游而不南游呢?  相似文献   

2.
玄奘,知道的人很多,俗名叫什么,知道的人却很少。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67页是这样介绍的: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i),洛州缑氏人,13岁出家,法名玄奘。  相似文献   

3.
川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页讲到“玄奘西行”时说:“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注释进一步解释:“‘三藏’指佛教经典的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三个部分。‘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经典的僧人玄奘的尊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佛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也有同样的表述。这样表述容易让人误以为玄奘又名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就是玄奘。三藏法师专指玄奘。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上的课题是"学习改变命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课上到了最后的"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环节,我提出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学了本课后,你对此还有哪些疑问?同学们可以把你的疑问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6.
在给学生上《建筑奇观》(川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讲"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宫城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北京城的核心……"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宫城为什么又称紫禁城?"此语让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康熙平定三藩叛乱”这一知识点时,发现“疑案重重”。  相似文献   

8.
张文石 《山东教育》2006,(10):41-42
一、教学过程 我在寒假中备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唤醒了自己尘封的记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上甘岭》的片断不断在眼前闪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曲调在耳边萦绕,曾经有过的对英雄的崇敬和感动在心头涌动,我不禁思考:在距离我观看电影《上甘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将这一课呈现给学生?如何引领学生体会英雄气概、崇敬英雄行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中期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也随之兴起并有了初步发展,不少教育家如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的研究成果都与之有关。就我国的学校教育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对课堂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整体性的听评课模糊评价方式,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对内涵更加丰富的课堂观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必须提高他们课堂的参与度,为此我研究了以下几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分式”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潘建德老师执教的“分式”(第一课时)获得浙江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笔者有幸观摩了该课,它不仅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理念先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跌荡起伏,处处洋溢着在情景中巧探究、在合作中共生成的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在智慧火花进发的课堂上,学生体验到探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课堂智慧成就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 1.师生问候:How are you? What do you like? 设计意图:Greeting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而“丑小  相似文献   

14.
覃忠志 《广西教育》2008,(29):15-16
“课题学习”,就是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引入以课题为导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探索,带动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有很多课题学习的案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46页“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七年级下册第87页“镶嵌”、第172页“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下册第162页“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本专题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当教师布置这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只好实话实说:“老师没去过,但很想去。”看到这个学生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去呀?”这下他来劲了,“谁不想去呀?”他得到了全班学生的附和。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成长的烦恼>.成长,自然会有不少烦恼.然而,批阅了学生的作文,我的心莫名地"痛"起来.学生就生活得这么压抑、这么痛苦吗?有位男生居然说"我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我急着找他谈话,他却轻轻地说:"我是写写的."真的只是写写而已?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语言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结构层次清晰,变化起伏,故事性、传奇性很强,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血肉丰满,按一般的程序讲课,学生比较容易达到要求。但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实现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理性到感性的转换。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7页有一幅郑板桥的《兰竹图》。当老师想用它来说明明清绘画诗、书、画结合的特色时。自然会指导学生阅读画中的诗。但仔细观察。教材中这幅画上的字是反的,想必是印反了。如果翻到背面,也就是第118页。对着光亮处。勉强能辨认出这首诗: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理念,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探究的能力,享受探究的乐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的教学设计出发,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探究重要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在备课时,常常根据教材上的题目和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些思考题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都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因此到了课堂上,学生只能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被动地回答,主动参与性不高。实施新课程后,我把学生参与的活动贯穿在备课始终,而且体现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进行主动思考,甚至可以同教材中的“小朋友”展开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