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道德敏感性是人对社会环境及他人情感、利益的一种感知行为,并作出合理道德行为的一种能力。当前,青少年道德敏感性偏低,制约了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发挥。因此,必须提升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及辨别控制能力较低,在培育其道德敏感性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四点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渗入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它不仅有害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我们指出青少年在构建“亚道德”生存体系过程中的阵痛与不适,提出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网络化趋势,使青少年德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要提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意识,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整体活力;构建网络德育新体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4.
5.
一互联网作为信息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会传播和制造许多“垃圾”。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网络发展中仅次于技术方面的第二大难题并愈显突出。德育心理一般规律提示,内化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教育网络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冲击,促使学习者必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然而,青少年正处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德育新视角:网络道德心理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对网络化带来的冲击,成为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青少年网络德育必须触及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根本,从道德心理角度切入,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统一、和谐的网络道德心理,从而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网络群体的中职业,受其自身心特点、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以及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管理不力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育其网络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青少年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危机。从社会学角度检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青少年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道德,塑造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使青少年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关怀伦理教育通过榜样、对话、肯定及实践的形式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的关怀伦理模式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仍存在主体缺陷、培育方式机械化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环境、整合关怀式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关怀感知能力等途径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总结传统德性养成机制的同时,也思考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培养问题,反思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存在的“分离”问题:即知识与精神的分离、课程与课程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审视、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性传承机制.为此,需要有整体的架构,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人格的培养,要注重道德教育的仪式化、生活化,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开发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主体的变化,要求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在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高高校校教师师德水平过程中,实现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师德建设中最难的问题。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应根据师德认识、内涵认识、实践和评价等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的主要内容,努力建构互动式师德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德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太尔都有过经典论述。本文在回顾经典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与分析:德性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德性对他人的价值、德性对生活的价值以及德性价值与人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德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德育品牌是职业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竞争优质生源的核心要素,应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土壤,在不断积淀中丰富内涵,在自我更新完善中聚成特色,在不断创新中科学发展;应积聚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遵循教育的规律,更有利于育人成果的实现。德育品牌创建需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模式,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科学严谨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及建立促进品牌形成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法规为基本原则,以《公司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以敬业乐业,勤力精业,教书育人为基本内容,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8.
师德建设对于现代教育极端重要,现代教师的管理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把师德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去管理教师,激励教师,培养教师。  相似文献   

19.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相一致,社会亦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促成师德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师德修养的内涵入手分析论述当前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性、目标与方法,以及师德修养应当达到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