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国的古典诗歌大都是表现艺术,重在表现诗人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重在传神写意,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的艺术气韵。 屈原正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燃烧着爆发式的感情,抒发出庄严伟大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悲剧。这种感情,这种思想,这种悲剧完全是诗人忧患意识的艺术升华,或者说是其忧患意识的外化。忧患感,可以说是构成诗人全部感情、全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时,谁都会记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作曾经掀起的感情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天安门广场的诗歌运动,到李瑛、郭小川、柯岩、阮章竞,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诗的膂力,支撑着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这个蔚为奇观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感情的世界。周总理逝世,人民的悲痛之情是难以言喻的,人民对“四人帮”疯狂迫害总理的罪行极其愤恨,这种悲愤的感情在1976年、1977年是异常强烈的。诗人们是在这种感情潮流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但是,到了1978年、1979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热情开始冷却,人民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一片历史狼籍,开始认真思考历史和现实,诗人们也在巨大浩劫造成的满目疮痍和精神废墟面前睁开了眼睛,开始走向冷静的理性解剖和哲学的沉思。被称为“诗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对小米有着特别的感情。诗人李季用艺术的笔触把中国人民这种感情凝聚在动人的诗中。正是怀着这种感情,曹靖华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初为我们写下了《小米的回忆》这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散文。文章热情歌颂了周总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并以生动的事实说明被“四人帮”破坏和践踏了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打天下创江山的法宝,也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6.
肖体仁 《中学文科》2006,(11):18-19
诗是抒情的艺术。但感情本身并不是诗,喜怒哀乐,如果没有具体体验的内容,这种抽象的感情是苍白无力的,不能为人感知,自然更无从使人感动。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用语言文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外化的过程。艾青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里说的“形象”,实即意象。意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体色彩、包含着某种意蕴而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那么何如获取意象呢?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诗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希腊艺术鼎盛时期,神话、史诗、悲剧、喜剧、诗歌、音乐是希腊教育的主要教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艺术和诗人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中国是重视“诗教”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诗与教育的渊源在今天继续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诗性教育”,要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8.
曹操在《短歌行》诗中3次提到了“忧”。“忧”既是诗中感情最浓烈的词语,也是诗的感情线索。曹操的忧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历史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短歌行》诗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解“忧”的独有方式。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文笔质朴、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的小诗。诗人用工笔描绘阳光下跪着求乞的女孩,观察细致,感受深切,进而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跪着的阳光,构思大胆新奇,表现了诗人赋予表现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创作才能。在这首诗中“阳光”是个博大的意象,她将无限的光辉普洒大地,她将博大的恩泽广施人间;对比之下,“女孩”、“落叶”则是渺小的意象。然而,诗中的“女孩”却是“阳光”的衍生物,就像树和落叶一样;阳光则是女孩的“上帝”,是“母体”。为了使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意象能够沟通,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跪”字。“跪”是全诗的诗眼,它使博…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11.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三者的完美统一,使优秀诗歌传达出的感情具有了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优秀诗歌中的“理”.除了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外,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14.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汀登寺》,又译《诗们: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的诗歌,他与柯勒律冶、骚塞同属“湖畔派”,是其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的诗作。 华滋华斯是个热爱自然的诗人,在他与柯勒律冶的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种感情里,人们心中的主要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汀登寺》一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弑》(1988)是诗人海子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诗,是其“大诗”——《太阳》的一部分。该诗努力表现的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悲剧命运,在人生与诗歌(诗学)两方面都深刻地体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其在悲剧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主要为:审美的距离;悲剧人物和情节;面具、舞台布景、灯光色调和音响等戏剧艺术传统技巧和形式因素的运用;超自然气氛或不可测知的命运感;浓郁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可以“怨”的中国诗里总是看见令人恐怖的中国诗祸。中国的真诗人为中国诗的“高”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永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带来了一个知识性技术化世界以后 ,中国传统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心受到了冷遇和排斥。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曾经用血维护和坚守着的自由艺术的僻壤上撒离 ,试图与现实社会的商业精神达成妥协。“病蚌成珠”变异为“无病呻吟” ,生命咏叹弄成了精神撒娇。灵魂出窍 ,肉身沉重 ,诗轻得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是中国诗的另一种沉重。中国传统诗不是在这种沉重中灭亡 ,就是在这种沉重中新生。  相似文献   

18.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19.
诗是一种文学特质 ,是大地上仅存的惟一不可复述的文学样式。它的本质意义在于“从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 ,并从“可见中见出不可见”的意义。诗是人感于社会、存在、人生、生命和历史的表达。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 ,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摹拟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这种体验的过程也是意象回归的过程。意象回归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 ,结合对诗人时代、性格特征和创作意图的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 ,通过想像和联想 ,体会诗的感情色调 ,品味“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因此诗又…  相似文献   

20.
臧克家30年代以“泥土”诗风驰名诗坛,被誉为“泥土诗人”。爱农民爱乡村是他的诗品,也是他的人品。他与祖国同命运,抗战时期赴前线,以诗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喊,诗风一改苦吟为激越,精雕细刻琢句炼字不见了。然而抗日时期写成的三千余行的《感情的野马》则不同;这几十年来似乎有意不被诗人提起,也似乎被史家评家有意忽略的长篇,却反映了诗人的一段生活,记录了诗人一个时期的感情(特别是婚变),贯穿并发展了诗人前后诗风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的,又权力追逐美;倾诉的情感,又字斟句酌;是自身吟咏,又未记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