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化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往往轻视能力的培养,整堂课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对讲、记、背、练的教学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在以分数为主导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学重应试能力培养,轻视应用能力;重语法、词汇教学,轻视语感训练;重单向灌输,轻视教学互动。引入素  相似文献   

4.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习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课堂实验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发现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和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注重考试成绩,轻视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于是,所选拔的学生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造成重理论缺实践,重知识深度缺少广度。  相似文献   

7.
"忠孝雅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魂。在学校开展"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能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  相似文献   

8.
黄文 《考试周刊》2008,(7):20-21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在科学发展现的指导下,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知识、能力、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协调好诸多因素.选择出更具合理的教学策略,即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迅速发展而形成了"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应试教育让学生埋头在考试之中,为了分数而学习。这种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他学科的弊端很快显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  相似文献   

10.
正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加而轻视知识构建和方法的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使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的能力。化学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前,我国的应试教育问题十分突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重视死记硬背.轻视独立思考.这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我们本应该培养出高分数高能力的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继续以应试教育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应该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两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轻视教材,把资料书作为教学的核心素材,这种做法明显欠妥.笔者运用教材中"海伦和秦九昭"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提高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化学课堂重知识、追求结果,轻视化学能力的培养,丧失等待化学素养形成的"慢过程",忽视了化学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实用性自然学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概念,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而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培养是灌输有杂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重视教育而不重视学习.重说结果轻视过程.强调个人发挥忽视团结合作.看重个人成绩轻视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自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提出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语文味"就是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境界为宗旨,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内涵,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语文教学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尽人意,重视字词积累,轻视灵活运用;重视剖析文章,轻视挖掘内涵;重视传授知识,轻视能力培养;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审美体验等  相似文献   

19.
中职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教"特色不明显.理论、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有些偏深、偏难.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知识的应用,尤其是轻视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相对薄弱.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还不紧密.学生难以形成熟练职业技能,特别是综合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中变化的能力则更差.从而使学生就业后难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缺乏转岗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朱晓申 《教学与管理》2006,(11):125-126
受传统教学法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在教学内容上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课外相关主题内容的深入探究,重应试教育、轻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对语言知识的精讲多练,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对英语学习的经历和体验,重教师的灌输、轻学生知识的产出;在评估上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终结性评估、轻视对学期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估.传统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在真正的涉外交际场合中出现听不懂、说不出、译不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