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是印刷术诞生的圣地,也是历史上书籍和文献累积最丰富的国家,文化发祥源远流长。但大量珍贵的典籍,尤其是最早的写本、印本和拓本却存藏在国外。这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本古籍,至今未被好好研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作用,造成后人整理研究上的困难。国内收藏部分,我国学者已编印了各种目录或索引,其有功于后人至大也。《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出版,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外所藏古籍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存藏在国外的古籍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包括这部分的古籍,就不能反映中国现存文化遗产的全貌。因此,当务之急是了解国外收藏中国珍本秘籍的状况。这不仅能补充国内收藏和研究的不足,更可提供信息,作为研究者的指南。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报道,对国外收藏中国典籍的状况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概要介绍。收藏较少或有特藏的图书馆则列表说明。  相似文献   

2.
据悉,联合国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委员会接受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申报的24件明清档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影响深远,对各级各类档案馆珍贵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收藏,已经在本世纪拉开了序幕。档案馆没有袖手旁观,山东省档案工作者已经提出:中国的档案文化收藏需要培养大批战略家。档案部门,作为一个异军突起的重要的收藏部门已经开始融入收藏大军。各级各类档案馆都有专门征集机构和专职人员,广泛开展着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成绩斐然 ,已经拥有一大批极其珍贵的档案资料。然而,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一些民族共同体已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不断地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至今为止,我国已被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历史上的有些少数民族有其本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各少数民族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他们的文化遗产却以不同的形式被保存至今,如历史文献、岩画刻文、文书档案等。从广义的档案学角度来讲,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极高的实物档案和文字档案的收藏价值、利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搜集整理这些珍贵的…  相似文献   

4.
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国家档案资源理论在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历史轨迹,认为国家档案资源理论是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继承、扬弃和超越,进而界定了国家档案资源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从档案资源存藏及分布的维度,提出国家档案资源构成为档案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社会其他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民间收藏的档案资源、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口述档案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文化完整的使命,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我国档案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化遗产,蒙古学古籍档案就是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学古籍档案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地理、医学等书面文献,金石文献以及更多的口碑文献。  相似文献   

7.
李颖 《云南档案》2013,(11):18-19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真实记录,发挥着“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国家历史和社会记忆得以延续,大量的档案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研究运用科学的档案保护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生命,确保档案信息不流失,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意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历史记录之一的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档案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前进的证据,中国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档案的发展史,下面,笔者对有史以来直至先秦时期的档案发展做出简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档案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字的产生是档案形成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吴静 《兰台世界》2012,(8):61-62
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珍贵的历史民族档案,由于历史、人为等原因大量的历史档案流失国外,这将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流失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收藏是阻挡记忆流失的有效防线。与国家典藏相对的民间收藏是丰富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方面,从收藏向博物馆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因此对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应予鼓励,但同时应坚持历史、科学与艺术的正确导向,规范收藏与办馆行为,捍卫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常设机构的核心价值,使民办博物馆真正成为公办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和文化生态的健康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陕西档案》2015,(3):9
海德堡市档案馆主要收藏所有与海德堡市相关的历史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早期档案资料,包括各种协议文本、重要会议记录、土地所有权记录和市政管理档案、各种申请记录等;第二类为当代收藏,始于建馆的1968年,包括信息类收藏、图片收藏、胶片及音像收藏。目前,海德堡档案馆的所有档案资料储存在四个大型仓库中,而且,这些档案的数量每一天都在不断增加。仓库中还保存有早期海德堡市的各类法典、协议文  相似文献   

12.
马静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3):72-73,76
图书馆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职能决定的,也是其职责所在,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文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的必要性及收藏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能够流传至今,除得益于文字记载而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中国人民视对档案资料的收藏和保管,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与档案工作的严密有关系。历代皇帝无不从历史典籍中吸取统治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将自己的功过得失记录在案.加以编篡、收藏,供子孙后代参考.借鉴,即使是近代国家领导人.也从几千年的史书典籍中领悟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略。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在14年的革命历程中产生了大量档案,然而,在国内,这些档案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几经磨难、丢失和损毁。幸而,在国外还有大量的太平天国档案得以保存。文章在前贤的基础上对流失海外的太平天国档案进行整合汇总,将收藏在海外的太平天国档案调查清楚,为将来追索这些太平天国档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西家谱收藏现状与征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三大典籍(国史,地方志,谱牒)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本文介绍了广西家谱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广西家谱的收藏现状,提出了加强广西家谱收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如何收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流失的国家档案是流失国国家档案全宗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档案流失国来讲具有重要现实管理和历史文化意义.收回流失的国家档案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外交等方式收回流失的国家档案,而这些都离不开在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为此,为了提高国家档案收回的成功率,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应构建以下三个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落实机制.  相似文献   

18.
曹航、潘玉民在《档案》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从国外征集流失档案的开始,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征集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这项工作重新开始。对今后开展流失海外的档案征集工作,第一.要做的就是,对近代以来流失海外的档案进行比较全面的摸底调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从国际社会的实践来看,通过外交谈判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以返还流失的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9.
威海从明代设卫、清末建海军、甲午海战、英租威海卫,到民国中央直辖特区,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因种种原因,承载这些记忆的原始档案几乎流失殆尽。为查找散失、填补断代,威海市档案局于1996年起,实施了流失海外档案文化遗产搜集抢救工程,形成了历史、现行两手并抓,文书、实物多载体并重,国际、国内双管齐下的全方位资源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8日下午2点~4点,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档案学硕士及广大网友就"流失海外的珍贵历史档案"在档案界论坛展开了网络讨论,大家主要从海外历史档案遗失的原因、现在的保存以及编纂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讨论情况如下:林旭然:流失历史档案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珍贵。例如,敦煌文献有5万余件,国内收藏近1/4。流散在国外的敦煌文献主要集中在英、法、俄、日四国,其中,大英博物馆藏1.3万件,印度、德国、瑞典、丹麦、美国等亦有收藏。甲骨档案国内外共藏甲骨15.5万余片,我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