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告学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双创"教育模态的大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广告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场景""品牌实践场景""创新创业训练场景""课程考核场景"四大场景模式,从而构建"双创"模态下广告学"品牌场景化"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戴妍 《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以其"短""小""精"的特点,为教学注入新活力。微课程的制作是其功能发挥的关键。笔者通过研究文献和网络微课程资源发现,传统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主要采用PPT、手写板或微视频等,而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微课程是在传统微课程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微课程类型,称为"数字星球式微课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泽西州基于《新一代科学标准》开发了全美首个科学示范课程框架,该课程框架为如何将科学学科大概念融入课程体系建立了范式.分析表明,该课程框架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理解与实践能力进阶发展""问题链式引导单元知识与应用整合""形成性评价与课堂表现性评价融合"三大方面,为我国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如何设置...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科学课程从内容、大概念和课程能力三个维度联系科学知识、原理与实践,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不断发展学生对"科学故事"的理解以及"提问与预测""计划与实施""处理与分析数据和信息""评价""应用与创新"和"交流"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学课程可...  相似文献   

6.
课程与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大爆炸的出现,课程与教材的综合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这既是科技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STEM、项目学习到综合实践活动,都反映了这种改革的趋势.新教育实验研发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大生命""大科学""大人文""大德育""大艺术"为基本课程构架,在课程与教材的综合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初心思想内容丰富系统,包含了"主体域""本质域""价值域""动力域"等多重论域。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的理论结晶,习近平初心思想被称为"当代共产党宣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养性、营造积极健康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8.
在进一步深化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0月召开第六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年会。研讨会的主题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专题主要有四项:"课程研究与文化""课程改革与反思""教师与校本""教学与评价"。与会代表的发言和建树,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贵均 《四川教育》2015,(Z1):90-91
2013年第四期本刊以《微时代:未来课堂走向何方》为题,详细地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并着重对"在线教育""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的内涵、特征以及对课堂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叙述。然而,无论是"微课程",还是"翻转课堂",国内同行的探索均处于起步阶段,"翻转课堂"甚至还未进入中小学校,系统化的理论建构则无从谈起,人们对其的理解和认知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微课程""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发出了多重的时代呼唤,亟需"安身立命"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学人做出应有的时代回答。教育学理论历经"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等知识生产的时代变局,重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新格局,涵括"问题域的转移""主体性的变更"与"方法论的迁移"三个重建向度。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乌托邦式"想象将廓清教育学学科的生存旨向,即"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澄明教育学人的使命担当,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最终迎来教育学理论的巅峰时刻,发出"天才为何成群而来"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