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几位青年才俊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回应。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本期刊发“鲁迅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这组笔谈文章,旨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常昕到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不但中国的,还有外国的)说,中国当代少有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鲁迅的优秀传统在当代缺少继承者。似乎也是实情。但为什么会如此?缺少科学训练是不是一个原因呢?鲁迅在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中就告诫他们不要专看文学书,也要注意科学知识的修养。他说,一般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认为,搞文学创作的人,要有起码的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3.
谦让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年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说,水很凉,所有的人就会立刻向我解释,水之所以很凉,是因为现在是冬天,是因为在溶洞深处气温很低,就好像……但是如果我说,我身上湿透了,而且发冷,人们就会递给我毛巾,或者不递。  相似文献   

5.
读鲁迅,是感动。他说:“忘记我”,可是我相信他的读者不会忘记他。读鲁迅,读出了孤独。仿佛有一个时代文化老人在如豆的昏黄灯光下,静静地踱着步,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我分明听见了他强烈地撕扯心脏的声音,他想让人们听见他的声音,可是他也知道自己并非“振臂一挥,应者云集”。他是孤独的,因  相似文献   

6.
当代批评随着社会的焦虑、文学的焦虑而目益变得浮躁和焦虑起来。评论仿佛变成了炒作和吹捧的同义词,成为了一种标新立异的工具,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学性与严肃性,审美标准的崩塌和评论主体的自我丧失,使得评论沦为了一个处境尴尬的小丑,以其媚俗的外表和虚假的微笑来取悦大众,以娱乐性、爆炸性来掩盖其文学性、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胡斌 《湖北教育》2006,(11):53-53
记得上初中时,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兴奋了好几天,其一是因为故事既有趣又亲切,仿佛在讲述儿时的经历,其二是因为优美的笔已能为我所欣赏。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经历了二十年的教书生涯再来读这篇章时,却再也找不到那曾经有过的欢愉,代之却是一种常常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凝重和抑郁,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了无童趣,也不是因为化“高”了而眼界出俗,而是从这篇章中我想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当代教育是否只能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作出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成长》2005,(6):1-1
我高中的最后一年是特别繁忙的。如果我不是在为学习成绩担忧,就是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或者试图让我的大学计划合情合理。我的生活仿佛充满了混乱,我盲目地穿行其中,希望能找到某种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化的困境是,拆迁和建设已经转移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在场,就像摩西领着以色列入渡海迁移一样,这种空间的巨大转移其实也令人们来到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那些无边无际的小区,为什么被人们讥为“鬼城”,我以为倒还不仅仅是房子空着,就是那些人满为患的社区,文化也非常贫乏。文化并非一群老年人在傍晚跳跳健身舞。看看鲁迅的《社戏》、老舍的《茶馆》,与今日的社区相比,你就可知当代文化生活贫乏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广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下面谈谈我对鲁迅小说的教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很难用“是”或者“不是”来作判断性回答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的当代中国缺失教育家,是指缺乏像蔡元培先生那样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洪捷教授说,“但是,伴随着20世纪后期教育的科层化和理性化的深入发展,今天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完善。这一方面使得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理念的发挥空间变小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分析了鲁迅研究、鲁迅接受与历史语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当代鲁迅接受的现状及其历史语境的特点,尤其偏重于此语境对当代鲁迅接受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最后对当代鲁迅研究与接受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加以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当代意义张卫中如何理解当代和那些已经故去的作家及其文本的价值与意义,在阐释学及文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接受美学也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方法。鲁迅自逝世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中人们对他的认识基本上...  相似文献   

14.
咀嚼鲁迅作品,掩卷而思,仿佛多活了几十年来到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仿佛走进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仿佛穿越时空深入到作者浩瀚的内心世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走来: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双喜、涓生、狂人、人力车夫等。人们还注意到一个人——“我”。  相似文献   

15.
谈谈鲁迅杂文的情感色彩河北沧州市三中杨洪辉当今人们一说起杂文,都会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名字。因为鲁迅是开拓和丰富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的先驱。在鲁迅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杂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中学语文...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它真切地叙述了作者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流连中的世事浮沉和情感流变,渗透着浓郁的人生沉思和命运感悟,那真挚的情、澄净的思和深彻的悟不但有无穷的精神魅力,也给人深沉的艺术启迪。作家余杰曾把《我与地坛》称为“复调散文”,说它仿佛是一个乐队的集体创作,每个音符、每种乐器都在努力张扬自己的见解,竭力显示自己的意识:受苦、悲悯、  相似文献   

17.
胥进光 《上海教育》2006,(7B):24-2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重看到了《上海教育》,看到了里面让人一见如故的“当代教师”。我从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里面有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十几个春秋寒暑,我像一个毛小子,在教育的田野里摸爬滚打,有时摔得鼻青脸肿,难免有时灰心丧气,甚至有时怀疑自己并不具备当教师的素质。而“当代教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教育足迹的窗子,一篇篇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章,让我看到数不胜数的同仁,也有着和我相似烦恼、尴尬、甚至自卑。人生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它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教师应摆脱过度焦虑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要求未来人才必须要素质全面 ,个性鲜明 ,富于创造 ,适应发展 ,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当代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诸如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都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在当前 ,我认为就当代教师来说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战胜自己 ,克服过度焦虑心理。所谓焦虑 ,是人们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的一种情绪体验。其表现为心绪不宁 ,浮躁不安 ,血压和心率增强 ,面色苍白 ,使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异 ,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对于交通上的红绿灯管理,依我有限的知识和旅行经验,世界各地大都一致。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立于交通要口的红绿灯物质系统──“器物符号”──基本上相同,而且相同得简单:红灯、绿灯还有黄灯。相对而言,在颜色的指示上,红颜色和绿颜色由于直接与排中律式的指令发生关系(命令立即“走”或者“停”),加之它们往往与某种交通结果联系在一起,因而为人格外注重;仿佛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峙,难免充满紧张和焦虑。然而,它因此缺失了对二元过渡和中介价值的认识。黄颜色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这很像社会价值系统:更关注结果,淡漠…  相似文献   

20.
从前,我并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我喜欢待在自己所构建的小世界里,欢乐或者忧伤,忙碌或者慵懒,就习惯那样安静地待着,仿佛这样就能拥有一切,仿佛这就是所谓的生活。至于说跑步,在我曾经的认知里,算得上是最令人讨厌的运动了吧。它让人疲惫不堪,甚至是狼狈不堪,且枯燥到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所以在我的主观臆测里,觉得人从本质上讲都是不会主动去跑步的,至少内心的原始欲望不会像有些跑者所描述的那样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