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0,(3):157-157
《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年刊物第一期把“众矢之的”对准了毕飞宇,并公开了对毕飞宇作品的“咬嚼”报告。毕飞宇的小说《楚水》里,有个叫冯节中的。开了家妓院。他说:“妓有九级,由下到上分成私窠、碱水妹、大姐、小娘、官人、二三、幺二、长三、书寓九样等级。”其中的“碱水妹”应当作“咸水妹”才对。小说《受伤的猫头鹰》中说“猫头鹰是白昼与黑夜的双栖动物”,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全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笔者对此文的教学设计加以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我国已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才能启迪新发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反复研读。觉得本文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现就教于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5.
《咬文嚼字》一文,虽然朱光潜先生写得深入浅出,但探讨的毕竟是文艺理论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怎么办呢?笔者尝试了图表法,效果还不错。全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中“  相似文献   

6.
“关学大厦的伟大缔造者”朱光潜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多有建树。其《咬文嚼字》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使我们多了许多“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受益匪浅。但其中也有个别地方令笔者困惑不解,现将鄙见和盘托出,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语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采取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探究的关键是“拓展思维空间”,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本试图对《咬嚼字》一来一番咬嚼字,谈一谈语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8.
甄晓菲 《教育文汇》2007,(3):24-26,23
河水突破堤坝,就是洪灾。语言失去规范,就会歧义丛生,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称,该刊立志成为“汉语的护堤员”,目前他们特别想搞的活动是“年度错别字”评选。2003年,时任海协会会长、89岁高龄的汪道涵先生在病榻上对郝铭鉴说:“你们纠正的只是一字一词,但维护的却是中华文化的大厦”。  相似文献   

9.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文艺随笔里,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把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作为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加以引用,这首诗题的全名是《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联脍炙人口,被当作品茶名甸。常为后人所引用。这两句诗不但茶人墨客称道不已,而且在一些名胜古迹、茶亭等地常被改写...  相似文献   

11.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老先生的一篇介绍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文章。文章中涉及到了许多“文艺理论”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笔者想在本文中把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概念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一版)中《咬文嚼字》一文,是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妙文。笔者以为,文末的一段话颇为费解:“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曾有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篇文章《咬文嚼字》。朱先生旁征博引,以推敲文字的经典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文字、思想与情感是连成一体的,“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因此,“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相似文献   

14.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7):102-102
《咬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曾组织审读了3000多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人民教育出版社、春风艺出版社、新华日报社、今晚报社、宁夏教育杂志社等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今天公布的这100个别字就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云南教育》2014,(6):5-5
据《北京晨报》报道 马年春节联欢晚会谢幕不久,《咬文嚼字》发布点评春晚语词差错结果表示,在文字使用上,冯氏“春晚”态度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李雪英 《成才之路》2009,(12):34-34
教学目标:(1)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2)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理解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8.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言差错,其注编表示,这十大差错是从大量的读者来信以及通过全国各地的观测点统计而来,具有较大的代表性。错1:“无间道”当作“无间地狱”。  相似文献   

19.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20.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写“竹石”的诗。诗中竹子的背景是屹立的青山和坚硬的岩石。而开篇是一个“咬”字,把竹子坚韧劲拔的强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读者无不为这精妙传神的“咬”字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