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鲁迅先生逝世时。社会各界送了许多挽联,其中有两副别具一格。①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Q相;独身向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总求不使死魂灵。②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两副挽联都是通过巧嵌鲁迅的作品名(含译作及主编的刊物),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和对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第一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野草》《彷徨》《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阿Q正传》《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死魂灵》。第二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莽原》《…  相似文献   

2.
阿Q、孔乙己、祥林嫂、假洋鬼子、豆腐西施等鲁迅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如今都集中到了“未庄” ,演绎了一个复杂的故事。6月6日 ,在南京试映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阿Q故事》实在让人们惊讶不已。8集电视剧《阿Q故事》由江苏省南方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有许多令人意外之处在小说中喜欢吴妈的阿Q平白无故多了个妻子秀儿 ,孔乙己则成了阿Q的岳父 ,季儿则爱上了革命者夏瑜 ,豆腐西施成了阿Q的二嫂等。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 ,两名太监盗窃宫中宝物流窜到绍兴未庄 ,为转移视线摆脱追捕 ,假造了一份子虚乌有的清宫扫荡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3.
释《呐喊》     
释《呐喊》景山《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除自序外共收小说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鸭的喜剧》、《社戏》等名篇均在其中。书名为什么定为《呐喊》?这在本书《自序》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究竟是什么典型?目前分歧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只看主人公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是只注意阿Q性格的一个特点;再是只撷取鲁迅谈创作意图的某一句话,等等。因此准确确定人物形象是何种典型,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看过《...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6.
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徐大同我知道鲁迅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除了在国文课本中读了几篇他的作品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课外也读了一些他的著作。知道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呐喊》、《药》,也知道了孔乙己、祥林嫂和闰土。叶绍钧、夏丐尊等人一样,...  相似文献   

7.
怎样理解“阿Q式的革命”与阿Q之死●浙江省东阳湖溪一中许锡强伟大的作品往往逃不了被人误解的命运。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代表《阿Q正传》问世七十余年,其成就早就以伟大来论定,可就最大范围的读者接受而言,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有违作者本旨的。譬如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共收十四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问世已经七十多年了。这部作品以其高度概括的人物典型 ,广阔形象的生活画面 ,严峻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从《阿Q正传》的发表时至今日 ,在对《阿Q正传》的评论和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论著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喜的进展。然而 ,正如鲁迅先生生前就指出的那样 ,各种评论和研究 ,对于“《阿Q正传》的本意” ,“能了解者不多”。究其原因 ,小说本身博大精深 ,人物典型奇特复杂 ,作者思想深遂独到 ,固然是难以理解 ,难以把握的重要因素。加之“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 ,看作品又因读…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可以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少见的一篇奇文了!该文,未免过于偏颇,对鲁迅的作品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就妄加评论,说什么《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伤逝》是,“夫子写爱情”,《呐喊》、《仿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坠入了僵化的缺限”;《故事新篇》是“游戏之作”、“三流  相似文献   

13.
主题推荐     
<正>《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国民思想的落后才是最需要医治的。他希望通过文学改造人们的"国民劣根性",于是写下《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振聋发聩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消曾评价《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知名度很高的苏雪林女士也称《阿Q正传》具有“倾倒一世”的魅力。“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并说它已传播国外“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茅盾在《阿Q正传》只登到第四章时,就断论此小说“实是一部杰作”,并说“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无论是普通读者、朋友抑或是对鲁迅怀有敌意的对手,在政治立场上跟他互相对立的批评家或文学史家,都不得不被《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最初是以写小说开始他的战斗和文学生涯的.《呐喊》和《徬徨》共收集了他的二十五个短篇小说,另外还有一本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他三十一岁那年写就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直至他逝世后才由别人收集在他《集外集拾遗》里.这就是鲁迅的全说小部创作.其中最长的是《阿Q正传》,在《鲁迅全集》里占了四十一页,二万四千二百字;最短的是《一件小事》,在《鲁迅全集》里仅占两页零五行,一千二百字.尽管鲁迅小说的数量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艺术上却是短与典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