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歆昱 《求学》2004,(5):50-51
家有考生,对父母亲友来说,是一件喜忧参半的大事。喜的是,经过“十年寒窗”的学子终将迎接人生旅途中第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到了历练意志和心态的时刻;忧的是,万一考砸了,孩子如若一蹶不振、如若心灰意冷,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怎样使考生化顾虑为审慎、变压力为动力呢?下面就拿我表弟去年高考时举家上下甘为“助推器”的种种经历作个例子吧。  相似文献   

2.
《河北自学考试》是一本面向广大自学考生,以为考生服务为宗旨的刊物。其中“学海导航”、“考生之友”、“专家答疑”成为连结教师和自学考生的纽带;“新生课堂”、“学习方法”是考生无言的老师;“思考与练习”、“试题选登”给考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和模拟考试的战场;“考生园地”为考生提供了抒发自考感怀的所在……学习的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环节,而在自学考试这种学习形式中,教和学的形式和传统形式的教与学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自学考试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  相似文献   

3.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淑瑶 《现代语文》2006,(9):123-124
如果我们把话题作文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思考评价,话题作文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旧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尊重考生的人本理念,同时,为准确评价考生稳定的作文素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随着话题作文应运而生的“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则进一步为考生开拓了张扬个性、表现才华的广阔天地。由于话题本身一般都贴近考生生活,能激发考生的感受、联想和想象,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加上容易下笔入题并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话题作文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欢迎。但考生往往只注重了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和“要求”,对“话题材料”漠不关心,甚至于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2005,(5):122-122
《现代教育》杂志是高教自学考试的专业杂志,是我省自学考试对外的惟一宣传媒体,其办刊指导思想是宣传自学考试,指导考生学习,服务自学考生。杂志既有辅导考生学习的“学海导航”、“难点解析”、“方法谈”、“试题选登”等栏目,也有营造自考文化与弘扬自考精神的“自考风景线”、“自学笔记”等栏目,还有考生了解自考信息的“考生必读”、“考试动态”等栏目,是自考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话题作文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具有“活”“宽”“广”的特点,既考察考生对大自然的观察、鉴赏力,又考察考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还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活跃的联想、想象力;话题作文能够考察考生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罗文明 《教书育人》2007,(11):47-48
随着高考的临近,相当一部分考生出现了考前心理不适应症。在此,笔者为一些常见的考生心理问题开出“药方”,让考生“对症下药”,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8.
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人人都说报得好、报得巧,孩子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生受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得好、报得巧呢?我参加招生工作已连续十几年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将从“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地分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也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2001年考生所写话题作文的审题失误,值得我们深思。一、误解话题。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是正确审题的前提。甘肃省中考作文的话题是“读书”,有位考生拟题《读书真好》,先写同学间…  相似文献   

10.
一、眼前有“考官” 历届的高考作文考场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考生看到考题就头皮发麻、两眼发黑、脑袋一片空白,其为文当然不知所云;有的考生则匆匆忙忙读完题干,便连呼“简单”、“简单”,结果“下笔八百言,离题千万里”。真个是“淡化审题年年喊,届届都有跑题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生缺乏“考官”意识。考生一定要明白,自己参加的是高考,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人才是真正的考官。因为他们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的。对作文考什么和怎么考十分明确。但考官命题的内容是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已经训练过的,故而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11.
樊茹 《甘肃教育》2005,(3):22-22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作文”,的确为考生完成考场作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机。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令人欣喜。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话题作文,“创新”就成为摆在每一名考生面前的首选。然而许多考生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他们一味地认为,既然没有了“桎梏”,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情由性、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结果反倒使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进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2.
芬香永存     
广东卷【试题解说】这道以“纪念”为话题的作文试题重在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既能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考生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人生、事物的一种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平心而论,这确实是一道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出色的试题。试题前面的一段文字,从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00年高考,我校考点出现了为考生打120要救护车的事件。一位考生在第二场考试中,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工作人员立即将他送到校医室。当时他的血压高达180/120mmHg,校医询问病情时,他只说了一句:“我受不了这气氛……”之后就表示不想再继续参加考试了。就这样,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人们在为他惋惜的同时,也纷纷感叹考生们的“压力”太大。历年升学考试中,考生由于“压力”过大而造成失误的情形比比皆是。但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考生的“压力”太大,还是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变小了呢?  考试时,静候在外的家长们满怀不安,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举,还是不举”的讨论。绝大多数老师是喜欢学生举手的。有的甚至把举手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在课堂上,如若小手如林,教师则喜形于色;如若应者寥寥,则惴惴不安;如若无人举手,则面红耳赤,度日如年。一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木然,教师则手足无措,大汗淋漓。终于有人打破僵局,如答非所问,则气氛更趋紧张;如若正中教师下怀,则如释重负。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教师提完问题总喜欢加上一句:“想好了,请马上举手。”或者不断地暗示、“启发”,…  相似文献   

15.
《辽宁招生考试》2007,(3):F0004-F0004
“辽宁招生考试之窗”网站是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创办的招生考试专业网站。以“服务考生、服务社会”为宗旨,全方位地发布招生考试的政策规定和工作动态,为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和广大考生搭建广阔的信息平台,已经成为考生和社会了解辽宁省招生考试动态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宗和 《中国考试》2007,(2):61-61
近一段时间,一些媒体以电视、报纸新闻或软广告形式播发或刊登了有关高考“报告会”、“培训班”或辅导材料诸如“高考母题”等消息,声称有“国家考试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顾问”、“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或“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命题人员”等参加或辅导材料由他们组织编写,更有甚者,以“原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XX”等进行虚假宣传,严重干扰了考生的学习和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提请社会各界,特别是考生及考生家长注意: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几年来高考文综试卷,其显著特点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学以致用。命题贯彻了以能力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对考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试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相似文献   

18.
话题作文,是指考试命题只为考生提供一个“谈话的中心”,这是作文写作的基点,考生作文内容只要与题目阐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可。通常,命题人用一段揭示语引出一个话题,启发思考,考生可以在限制的范围内选用一定文体形式进行写作。“话题作文”具有鲜明的特点———“自由”,表现为:从内容上看,审题难度降低,写作内容宽泛,只要围绕话题立意构思,阐发个人的见解即可,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从体裁角度讲,淡化了文体观念。考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某种或某几种较常规的固定的文体。阅卷…  相似文献   

19.
黄苗祥 《中学文科》2009,(12):62-63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日益临近了,现正是备考复习教学工作极为紧张的时期。高考文科综合的命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体要求比较开放,2001年高考作要求由原来的“体不限”改为“体自选”,意思是由考生任选一种体写,这表明高考话题作对体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让考生自己选择而已。与之相应的是在作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中”规定了“符合体要求”的项目,并且在《说明》中说明:“符合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体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定了一种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写成非此非彼的“四不像”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