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心中的戈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辛勤耕耘的学者、翻译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革命战士.这是我拜他为师受其教导的体会,也是我和他交往近20年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细雨江南春, 重访绍兴城。 遍寻鲁迅迹, 油然百感生。 这一首诗,是我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戈宝权先生题写的。1979年3月中旬,他应邀访问鲁迅故乡,在细雨濛濛未湿衣的江南初春,到绍兴讲学,并游历稽山镜水风光。离别前,应笔者之请,题写了上面这首诗。 戈老 1979年访览鲁迅故乡,距今已二十个年头了。往事如烟,众多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倏然飞逝,已不复为人们所记忆,唯有戈老这次绍兴之行,以及此后他另一次绍兴之行,却梦回萦绕在我永恒的记忆里。今年戈老逝世,谨献上这…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夕,我有幸读到戈宝权先生的《苏联文学讲话》,从此,它便成为我接受这一革命文学的启蒙者。解放初期,我译布拉果依的《普希金》小册子时,又借鉴过他与罗果夫主编的《普希金文集》。当时我在北大才念过两年俄语,约在1954年间,我在北大听过他关于俄苏文学的讲话。这是我首次亲睹他的风采。只是当时在大教室内,学生听众很多,没有可能同他谈话。50年代末他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一度担任苏联文学研究组组长,成了我的直接领导,虽然他很快又去担任东欧文学组组长,但同他毕竟有很多接触机会。迄今为止,我同他认识并接受他…  相似文献   

4.
戈宝权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译者和研究者。他在中国最早进行了“普希金与中国”的研究,是我国普学研究的开拓者。其主要成就一是译介普希金(译著多部),二是研究普希金,并进入文化关系学研究层次,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1987年荣获苏联“普希金文学”奖;1988年荣获苏联政府颁发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相似文献   

5.
戈宝权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译和研究,他在中国最早进行了“普希金与中国”的研究,是我国普学研究的开拓,其主要成就一是译介普希金(译多部),二是研究普希金,并进入化关系学研究层次,为中俄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1987年荣获苏联“普希金学”奖;1988年荣获苏联政府颁发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相似文献   

6.
杨郁 《文教资料》2000,(3):51-54
今年《文教资料》第一期“人物专栏”为戈宝权先生刊出一组文章,读后得益甚多,思绪翩翩。戈先生夫人梁培兰、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及前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撰写的文章,以他们和戈先生相处和交往事实,记述戈先生不平凡的经历和在国际间文化交流、翻译上的业绩。封二刊登戈先生佩带1988年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的照片,封四是江泽民主席为《戈宝权画册》题写“文化和友谊的使者”笔迹。这样的殊荣,在我国文化界是不多的。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下放在江阴的农村中学,得悉…  相似文献   

7.
灯市口干面胡同里面有一条弯弯的罗圈胡同。罗圈胡同里面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高知楼。戈宝权先生就住在这座楼房里。20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望着文学之门怯怯地徘徊,期待。终于有一天,白嗣宏先生的引荐信鼓起了我的勇气,我踏着萧萧落叶,穿过那条深深的静静的巷子,去向戈宝权先生求教。最早读到戈宝权先生的译作,是在一个很单薄的年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中学生们不上课了,被一种残酷的奇异的激情吹卷着,去追求一种狂热的理想。高尔基的《海燕之歌》被诵读着,引用着,因为它编入了中学课本里,因为它适合于那个年龄,每个中学生都会读…  相似文献   

8.
戈宝权传略     
梁培兰 《文教资料》2000,(1):3-10,,15,
贺戈宝权先生八十七寿辰戈宝权,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家。曾用过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祖父戈铭烈,是一位“ND067ND067守约”的监生,1922年无疾而终。孙中山先生为其题字:“戈骏叔先生遗像”及“戈骏叔先生之墓”。银宝(戈宝友小名)深受祖父母喜爱,在祖父教导下三岁时学识字。父亲戈绍早,任东台自己创办的多级小学校长,东台教育局局长;二叔戈公振是著名爱国新闻记者,任“时报”总编…  相似文献   

9.
我与戈宝权是先相知后相识。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隆重的建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结束后,过了一个小时,中国人民共和国刚刚任命的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秘书韩叙(后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再以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把周恩来的公文交给我,公文中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要求苏联政府承认新中国。我当即把公文和附在公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译了出来,并电告莫斯科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交部。翌日清晨,即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作为第一个外国政府承认了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0.
11.
周老: “东皋”别后,忽忽又是数月。给您看过的《中华血泪铸“红楼”》(之二)一稿,已在《学报》刊出,寄上。这两篇文字连同《甄家之“小荣枯”与贾府之“大荣枯”》一文,基本上构筑起一个新的学术框架。小大(真假),东西(男女,满汉,荣宁,明清)、三种人(满汉及中间之“反叛”)、十七年(包括“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四季)等论,理出的是一个新的系统而非关于个别问题的“零碎解说”。云烟弥漫中的“红楼”,我想至此已经能看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之后,我的思路不得不重新转向多年来一直考虑的关于《红楼梦》书的性质和红学的学科属性这两个问题上。 《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即声明说,与“历来野史”之“胡牵乱扯”绝不相同,此书是自己“半世亲睹亲闻”的一段“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之“真传”。脂砚先生亦曾特别提醒读者,此书乃“千古未闻之奇书”,“字字看来皆是血”,若“但以小说鼓词目之,则大罪过”。然身处那样的时代,雪芹又不得不说他的书仍属可“适趣解闷”,“把此一玩”的闲书,脂砚为给雪芹的书打掩护,亦不时地说一些似乎不着边际的“囫囵语”。因此在清代,一般读者多把这部书目为闲书——小说,一直到现代新红学的奠基者胡适之先生,对书之性质并未作过深论(尽管在胡先生的学术  相似文献   

12.
戈宝权(1913-)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者和乌克兰学的开拓者。本文重点介绍了戈氏译介和研究乌克兰人民诗人谢甫琴科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戈宝权(1913-)是我国名的翻译家,外国学研究和乌克兰学的开拓,本重点介绍了戈氏译介和研究乌克兰人民诗人谢甫琴科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书先生寻友     
图书王国有许多书,他们向来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你听,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你说,作为图书王国的国王多自豪呀!  相似文献   

15.
编者不是因其语言而欣赏此文,是赞赏作者的立论"未能入主中原…实乃先生之过"。作文在指出诸葛孔明之过时,很有时代感:一是强调"观念尚需变通",二是强调"法须变"--全文借批评诸葛孔明之过,赞扬当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国策。  相似文献   

16.
诸葛孔明先生 :先生近来无恙 ?先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匡扶汉室之志 ;明察自省 ,宽宏仁爱 ,忠贞不二之心 ,流芳百世 ,万民景仰。余乃先生驾鹤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学子 ,深仰先生大义 ,故不揣浅陋 ,欲向先生进言一二 ,还望先生明鉴。先生忠义 ,天地可证 ,日月可鉴。但为何终未能入主中原 ,了刘皇叔之遗愿 ?人皆以为后主之责 ,余却以为实乃先生之过也。想当年 ,皇叔托孤白帝 ,先生尽心辅佐 ,为的是砺就其帝王之气 ,以继承大业 ,一统天下。然后主不肖 ,亲小人 ,远贤臣 ,朝政混乱 ,民生凋蔽 ;更听信宦人黄皓谗言 ,心生疑忌 ,招致先生六出祁山 ,无…  相似文献   

17.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王安石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的邻居。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大学者,他一生共获得过86个博士学位.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起,他先后在不同时期接受了35个名誉博士学位,时称“胡博士”.  相似文献   

19.
俄中两国人民正在喜迎几桩大事。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五十周年,我们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中苏友好协会(即现今的中俄友好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正是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布和她建立外交关系,为此,我们俄国人感到骄傲。这事发生在1949年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这几桩历史性大事的源头上有两个见证人,即齐赫文斯基和戈宝权。齐赫文斯基——当时是苏联驻北京总领事,1949年10月2日便成为苏联大使馆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临时代办,后来是著名的外交官,有世界声望的…  相似文献   

20.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都出自他的译笔。何先生有如此成就,国学根底一定很扎实。在我的印象里,他们那一代人,在少年时代就熟读《论语》《孟子》之类经典。其实不然,近读何先生口述、文靖女士记录整,理的、《上学记》,才知他小时所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不读这些,小学从最简单的“人手足刀尺”入门,然后读白话文。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到了大学才涉猎的。那么他的少年时代读些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