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作为《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当然和托尔斯泰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聂赫留朵夫少年时笃信基督,道德纯洁,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青年时受到人欲诱惑,一度堕落;成年时良心发现,皈依心中的上帝,成为一个以主的意志为生活目的的“新人”。他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他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机器的否定则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对官办教会的否定和“上帝存在  相似文献   

2.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在争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战争与和平》,有人说是《安娜·卡列尼娜》,我认为《复活》是最好的。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卡秋莎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即人性中恶的部分统治了他,精神的人即人性中美好的部…  相似文献   

3.
《死去的人》是劳伦斯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中篇小说,以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基督教义,故事的核心主题就是"基督复活",劳伦斯想展示的不仅仅是肉体的复活,更主要的是基督精神、血性意识的复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小说中的复活主题及其喻义,彰显劳伦斯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耿长彦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60-63,66
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分析,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蜕变——社会的罪恶,揭示了两个阶级的地位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复活——虚幻的追求,是托尔斯泰宣扬博爱思想、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复活》中"复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 聂赫留朵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晚年创作的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一方面,通过他在法庭、在监狱、在乡村、在彼得堡的所见所闻,愤怒地揭露了沙皇俄国法律、经济、政治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对现实不可调和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探索,露骨地宣扬托尔斯泰主义,暴露了托尔斯泰可笑的一面。列宁尖锐地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命的“复活”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在表现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复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含义是不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促成复活的因素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这就是说她们的复活有许多可比之处,这会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去进一步认识两位作家所生  相似文献   

9.
《复活》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被称作创作顶点的小说。作家对男主人公涅赫留朵夫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把握,对其外部身体活动线索与心理运动轨迹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作品单一、厚重的叙事主线。作家在对这一叙事主线的技巧把握中,体现了对批判揭露俄国社会和宣扬“托尔斯泰主义”两大叙事主题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两位并驾齐驱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在一八六一年俄国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之后,面对着资本主义势力伸展漫延的俄国社会,先后写下了《白痴》与《复活》。两部小说都是以落入苦难深渊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命运为基本情节线索而展开。但是,《白痴》的男女主人公都以毁灭告终,《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却各自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1.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马丝洛娃和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成功完成了精神复活,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本文从各方面分析马斯洛娃未能嫁给聂赫留朵夫的原因,说明马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那年发生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此次精神危机也使他获得了精神的“重生”。他对精神生命的强烈追求,在小说《复活》的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的过程中得到了再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以小说《复活》为例,讨论托尔斯泰在小说的角色选择、情节设置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触媒作用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谢尔盖神甫》中.托尔斯泰认为,把爱作为“必需”的事业,是主人公隐修生活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世俗之见具有的意义越小.才能越强烈地感觉到上帝。小说在表现托尔斯泰生命观和宗教思想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是一个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他看到广大农民过分贫困的生活而自己养尊处优,生活奢侈,觉得自己有罪。所以,他不停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忏悔。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源于对社会罪恶的反省,源于对基督博爱精神与道德完善的虔诚信仰与追求。这种忏悔意识几乎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并且成为其创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布哈拉信仰仪式的超越过程,最终达到了与活的上帝的真理的相遇。并且,彼得堡与布哈拉所象征的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分歧也在小说高度的宗教关怀中得以弥合,而这一蕴含着上帝内在精神的宗教关怀也正是拯救陷入敌基督末世论中的俄罗斯灵魂的法宝。现实中布哈拉最终消逝于大火,但它对上帝真理的信仰却将永远为俄罗斯精神提供庇护。  相似文献   

17.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白兰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她在小说中先后两次回到受辱和赎罪之地-萨勒姆小镇。在新英格兰弥漫的宗教氛围中,白兰的罪恶根源是清教传统下阴郁环境对人性的禁锢和性恶论的孽果,而白兰的回归是在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指引下对清教道德的服从和归顺,也是霍桑矛盾宗教观的无奈妥协,小说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道德皈依结尾表现了霍桑的清教主义道德指向。  相似文献   

18.
论基督教精神对陈映真创作的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映真接受过20余年系统规范的基督教化,这种深厚的宗教背景使其养就了一种极富人道意味的宗教情怀,并进一步规约着他的审美创作:受基督教精神的浸润,其创作文本渗透着浓郁笃厚的博爱、牺牲与救世精神和拂之不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9.
《复活》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关于社会与现实、人生以及人性等方面的思考。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正是托尔斯泰的思想载体。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救赎,表达了希望通过人性的苏醒与回归来拯救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也是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中国社会呼唤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0.
在托尔斯泰的晚年创作中,戏剧作品《活尸》同伟大的长篇小说《复活》一样,是一部深刻有力的作品.动笔于1889年、经过十年时间完成的《复活》,无情地暴露了“法庭的喜剧”,暴露了沙皇统治的国家机器、一切法制和宗教的反人民的本质,它体现了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探索的结果.而与《复活》齐名的《活尸》作于《复活》完成之后的1900年,同样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的摸索的结果,接触了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的严重问题,无情暴露了贵族社会的法庭、“合法”婚姻和各种虚伪、欺骗行为.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