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始祖唐叔名虞,分封于唐(其子燮徙居晋水傍而始称晋侯)的时间史籍无明确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虽然载有唐叔受封之年,但那是不可靠的。(详下文)《史记·周本纪》:“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后成王戏言授封叔虞而史佚请实现“诺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灭唐和封叔虞于唐的时间均不详。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课文晋祠:据史书记载,在山西省太原县西南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成王姬诵继武王的王位后,把他弟弟叔虞封到唐(都唐,今山西太原以南),还把“怀姓九宗”分给他,作为他统治下的奴隶。叔虞死后,他的孩子继任国君。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把祭祀他父亲的祠庙命名为“晋祠”。后经历代增修润  相似文献   

3.
关于晋国史上唐改国号问题,去年我们在写给《晋阳学刊》的一篇文章中尝说它并非因燮父作宫晋水而得名,唐改国号的真正原因仍是一桩疑案。对于这种史传失载的问题,诚不易一论而定,然悬而不决终是憾事,今进一解,或可提起大家的注意。出现较早的晋字有如下各形:“(?)”(《铁云藏龟拾遗》一三·一)、“(?)”(《甲骨文编》)、“(?)”(《格伯  相似文献   

4.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渊、李世民“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王朝。但是,对于李世民在决策晋阳起兵中的作用问题,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实,他们大都突出地颂扬了李世民,而对其他人则或埋没,或歪曲。后晋刘呴等依据唐初《实录》而修的《旧唐书》,把李世民说成是“首谋”、“劝举义兵”的人物。宋人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则认为,“高祖起太原,  相似文献   

5.
西周初年,唐人在晋南故唐地叛乱,周成王平叛迁移其族并将亲弟叔虞封于此,并命之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原则来羁縻此地的华戎各族。秦汉以降,随着太原、晋阳其名的彰显和史料传抄的讹误,使人们误以为叔虞始封地为晋中之太原,其实先秦时期周族之势力远未及此,其政治地位也未及晋西南重要。近年来,随着陶寺遗址、东下冯类型、天马-曲村遗址及其周围地点的考古发现,唐、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太原在先秦时期实指晋南这一历史事实有所澄清。西周初年晋国始祖唐叔虞封地应在晋西南天马-曲村附近而非今天的太原地区。  相似文献   

6.
西塞山因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但一千多年来,对张词中西塞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却一直众说纷坛,至今尚未取得共同的看法.即以解放后出版的几个唐宋词选本为例: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作“在今浙江吴兴县西”①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诗歌选》作“在今浙江湖州市”②夏承焘,盛弢青选注的《唐宋词选》作“在浙江省吴兴县  相似文献   

7.
叔虞封唐,唐在何处?从汉以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东汉郑玄认为唐在晋阳;晋的臣瓒说在今霍县一带;魏、晋间的皇甫谧谓:“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意思是唐在平阳;明、清之际顾炎武经考证说在今翼城县。众说纷纭,很难结论。不过我个人是同意顾炎武的观点的。为了确立自己的观点,那么就有必要对郑玄的说法提提个人的不同看法。因为时至今日,郑玄是最有影响的一家。  相似文献   

8.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观沧海》注碣石为:“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主这种说法的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南五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并描述“碣石顶”,  相似文献   

9.
辨“机巧”     
《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历算。”十年制高中课本第三册节选此文释“机巧”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此说值得商榷。机,《说文》云:“主发谓之机。”段玉裁注说:“机之用主于发,故凡主发者谓之机,概括之词。”古汉语中,“机”字多指有制动装置的器械,如“织机”、“弩机”等。  相似文献   

10.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正如《瓯北诗话》所说的:“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遗山诗是有自己的创作纲领的。《论诗三十首》这一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12.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日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蜀道难》,“惊天地,泣鬼神”,是一曲浪漫主义绝唱,千古争诵!对于《蜀道难》的思想,自中唐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有说是讽户部尚书兼御使太夫章仇兼琼的;有说是讽唐玄宗幸蜀的。这都不符历史真实,多近穿凿.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明人胡震亨也说:太白为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此说未免又低估了它的思想性。近几年来,有些同志在“李白两入长安”的前提下,认为此诗作于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开元十九年,主题思想是:表现“备受  相似文献   

14.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章·惜往日》写到介子推时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其间的“立枯”王逸《楚辞章句》谓:“文公得国,赏诸从行者,失忘子推。子推遂逃介山隐。文公觉寤,追而求之,子推遂不肯出。文公因烧其山,子推抱树烧而死,故言立枯也。”以后注释《楚辞》的都沿用此说,似乎真有介子推抱树被焚这件事,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考介子推事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文,今摘要如下: 晋侯赏从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赋概》论及司马相如赋时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驾空行危。其赋既会造出奇怪,又会撇窅冥,所谓‘似不从人间来者’此也。”所谓“奇怪”“窅冥”云云,无非是说相如之赋运用了奇丽梦幻的神话素材,写的是非人间的仙界神境,故武帝谈其《大人赋》,竟“飘飘然似游天地之间意”。早在汉代的司马迁也说相如之赋“多虚辞滥说”,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也批评相如赋“假象过大”,说的都是艺术夸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难老泉》中,作者在叙述晋水如何得名时,为了使行文活泼有趣,开拓知识面,且富有感染力,插入了一段“桐叶封弟”的历史传说,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作者写道:“叔虞到了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爱戴的封建领主。”“桐叶封弟”,是西周初年发生的事,那时正值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封建”与封建社会制度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封建社会制度是专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经过的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而文中所提及的“封建”则是“封  相似文献   

18.
《历代兵制》共八卷,宋陈傅良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祥。……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此书当系陈氏亲撰无疑。然事实并非如此。南宋建炎末,王铚奉旨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赵构赐其书名曰《枢庭备检》。王铚自云:”谨列自建国已来兵制沿革,与夫祖宗御戎备边,又请军兴废所因”。是书凡二百卷,乃藏于枢密院。其子王明德在他的《挥尘录》中不仅记述了此事,还完整保存了该书一篇自序。然由于《宋史·艺文志》不载,故到元时已失传。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末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资料组编辑的《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文学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一书中,收杜文澜辑《古谣谚》之《隋大业长白山谣》一首,题解说:“可以推断,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即王薄所作《无向辽东浪死歌》。”1962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陈光崇同志《谈有关王薄起义两首歌谣的题解》一文,对此提出疑议。陈文指出,从《无向辽东浪  相似文献   

20.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