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在早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救国思想观 ,它是青年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本文探索了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早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教育救国思想,它是青年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伟大尝试。本文探讨了早期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与毛泽东的交往历经觉悟共生、精神共鸣、视界共融三个阶段。陶行知由一个秉承教育救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家,在争取和平、民主的运动中,自觉地与毛泽东成为共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同道中人。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傅作义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和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他一级勋章,但傅作义兴教办学、教育救国的事迹人们就不太清楚,本文旨在傅作义救国办学、八级办学、筹资办学、目标办学、尊师爱生五个方面的办学思想进行粗浅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本简要探讨了徐锡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色,对他的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军事救国思想的内容和实践作了阐述,指出教书救心,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体育活动是其主要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1946年8月1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陶行知逝世大会上,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这是对陶行知一生的事业、思想、品德、贡献所做出的最好的评价.毛泽东之所以称赞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因为毛与陶二人,在革命斗争中是战友,哲学理论上有共识,关于人民教育思想是“同道”.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当时许多抱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爱国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曲折斗争的锻炼和学习革命理论而提高了政治觉悟,他们逐渐地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才能救中国.早年抱着“教育救国”的陶行知,也是如此.当陶行知看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时,他高兴地喊到:“中国有希望了”.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到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陶一直是在中共上海地下党和重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在陶逝世的当天,周恩来给中共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探讨了徐锡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色,对他的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军事救国思想的内容和实践作了阐述,指出教书救心、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体育活动是其主要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0.
救国,是毛泽东早期行动的核心。在探求救国真理和道路的艰难征途中,毛泽东表现出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奋斗的精神、勇于在求学中求索的精神和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的精神等良好思想品质。这些思想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终身为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救亡、启蒙思想、“教育救国”、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从厚重、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汲取了西方教育中富有生命力的营养,着眼于人民大众,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救国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吴稚晖是这一思想的服膺者,他以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立场为基点,加教育救国的行列,主张发展科学工艺,普及平民教育,并积极奔走宣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不可谓无功,但他初期以此反对暴力革命,继而加盟国民党反动阵营,顽固坚持反共立场,成为教育救国队伍中政治上最为堕落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科学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的两大支柱。他把“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积极推行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创建并主持了中央研究院,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克勤 《教育评论》2007,(5):112-114
中国的教育,是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十分关注的。本文简要论述成为马克主义者以前的青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认为这些特征对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一、改革教育以求改造社会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了一个由相信孔夫子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在青少年时代,他曾醉心于教育救国,认为改造社会当以教育为急。1912年6月,19岁的毛泽东在长沙一所中学就读时,曾写过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他说,商鞅之法,良法也。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应当肯定地说,"教育救国论"所遵循的是社会改良的路向,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在中国近现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尽管教育未能救国,但应看到教育救国是有条件的,近现代中国并没有满足其必要条件。即便如此,在大半个世纪"教育救国"思潮的冲击下,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以后,一大批矢志教育救国的湖南知识界中坚,在教育救国思潮的激励下,磨血兴学,引领着近代湖南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湖南传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本文提出“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的概念,通过群体研究探究近代湖南学人的办学特点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丘逢甲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他寻找救国“伟人”的过程,他内渡后继续投身于教育是最符合他个人实际-而又体现了他具有自知之明的救国道路选择。他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调要以实学“强国”;重视以新教育振刷国民的民族精神,强调要以教育唤醒国民,培养国民伟大的民族观念,强调要以新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加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非常关心、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不但亲身参加过教育实践,而且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建设。他青年时代从事过教育工作,曾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旧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抨击。1921年他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先后创办了韶山农民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把这些新型学校作为培养工农群众、革命青年和革命干部的阵地。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倡导教育要培养革命干部,并为提高工农兵的政治文化水平服务。此后,他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