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980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教育法律,初步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楱心的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198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行政的法律。这部法律的创制是国家公正观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由于社会条件在发生变化,《学位条例》面临立法定位、创制观念与提升可执行性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明晰《学位条例》作为学位教育行政法的定位,加强其对学位工作行政关系的调节与规范能力,是未来学位教育行政法治工作的重点,是提升社会对学位工作公正度评价水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促进依法办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现就本市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纪念     
1980年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1990年2月8日汕头大学举行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5.
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已于2003年3月113由国务院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拟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问题即教育主权问题、营利性问题、质量保障问题等方面解读《条例》,并提出《条例》中仍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24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影响深远。《学位法》制定过程中涉及若干重要的法律问题:一是《学位法》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国家学位制度与大学学位制度的关系;三是《学位法》立法的目的、立法依据和适用范围;四是学位授予单位资格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与程序;五是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的关系;六是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院系评定委员会分会与答辩委员会的关系;七是学位撤销的条件与程序;八是有关学位纠纷的法律解决;九是对国外大学学位的认证,等等。对以上法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理解和适用《学位法》至关重要。同时,作为教育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学位法》并没有穷尽所有细节,主要是确定了原则和框架,为学位工作的具体操作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总之,一部公正、透明、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学位法》对促进学术交流、提升教育质量、维护学位制度的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维护民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8.
<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随后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07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此进行了强调。各省、区、市也通过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40周年、中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胜利召开1周年。为进一步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有效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2021年12月22日-24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召开纪念学位条例实施40周年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纪念学位条例实施40周年,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再相逢     
2010年11月13日,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重聚座谈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18位博士再次相逢(上图),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主题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自198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维护职业教育举办者、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教育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法律性的制度规范,实现了有法可依。其出台过程,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当时的迫切需求,又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烙印。通过释法和运用政策工具进行学位管理的《学位条例》适用实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具体工作中法律规范的不足,解决了立法的有限性与实践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但几乎未经重要修改的《学位条例》,在法治理念、人权观念、分权改革、权力的细化、吸收已有改革成果、适应社会主体自主性改革以及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和难以适应。应通过修订《学位条例》,强化其作为法的调整功能、指引功能、保障功能和评价功能,以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和工资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锦忠 《中国教师》2009,(23):16-18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对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式工作人员,实施绩效工资。为此,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县域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办学规  相似文献   

15.
王彬武 《陕西教育》2008,(11):26-27
2008年10月9日,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这部地方法律的出台有三个重大背景。一是2006年6月,国家对执行20年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2年内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2006,(4):1-1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肩负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19.
《青海教育》2020,(3):21-2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青海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20.
《继续教育》2006,20(2):30-32
第一条为了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第三条继续教育应当以社会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