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于阗(今和田)是西域著名的佛国之一。就现今新疆地域而言,于阗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于阗佛教对于于阗本土文明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东传,以及维系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都起过重要作用。自佛教传入于阗后直至11世纪这段于阗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内,于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因此,于阗佛教的兴衰史是于阗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于阗佛教兴衰史即是公元11世纪以前于阗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璟 《宁夏教育》2011,(7):143-143
感动是一种发现,于人于自然;感动是一种感激,于理解于关怀;感动更是一种动力,于思想于志向于行动。总之,我们的生命少不了感动,是感动让我们记住过去,体味现在,憧憬未来。  相似文献   

3.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4.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5.
<正>A版树叶和河水当然来自于不同的世界。树叶来自于肥沃的泥土,来自于和暖的春风,来自于小鸟清脆的歌唱,也来自于蝉翼温柔的抚摸。而河水来自于叮咚的山泉,来自于高远的雪峰,来自于石崖坚硬的拥抱,也来自于绿藻绵长的爱恋。河边有一棵树。树叶和河水常常互相鄙视着。树叶说:"河水,你看你终日这么流着,不知上进,多么平庸!"河水说:"你以为你的姿态是上进么?其实你是在依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促织》现收入高中语文试验本第四册,这篇文章的省略句较多,而且几乎各种类型都有。据此特点,通过相对集中的归类分析,来学习文言文省略句式,可以事半而功倍。现将本文的省略句式分类列举如下,并略作分析。一、省略介词“于”岁征(于)民间令以责之(于)里正转侧(于)床头见红女白婆,填塞(于)门户成妻纳钱(于)案上见有虫伏(于)棘根徘徊四顾,见虫伏(于)壁上壁上小虫忽跃落(于)襟袖间似报(于)主知临视,则虫集(于)冠上翼日进(于)宰以金笼进(于)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司制度,是指封建中央政府任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进行间接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纳入政府管制体系的一项制度。就土司制度的起源、发展及衰落来看,大致分为:滥觞于秦汉,萌芽于三国,肇始于魏晋南北朝,雏形于唐宋,定形于元代,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残存于民国。民国年间,汶川地区的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并且土司和土官在藏羌民族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史记》终讫问题的缘起司马迁写《史记》终讫的时限(简称《史》讫问题),历来学者众说纷纭,有说讫于元狩获麟,有说讫于无封六年,有说讫于太初,有说讫于天汉,有说讫于太始麟趾,有说讫于征和,有说讫于武帝末年,甚至还有说讫于昭宣时代,所说几近十种。至今仍然纷云,未获定论。我个人以为,司马写《史》基本上讫于太初,个别文字写到天汉。《史》讫问题众说不一,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史记》各篇记事的下限,往往不一。大多止于太初之前;但也有讫于太初,或讫于天汉,或讫于天汉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那么个人存在吗?存在于你的过去,存在于你的现在,存在于你的未来。存在于你的心里。难以忘怀,而又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0.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隶书在诸体中处于文字发展演变及笔法创变的枢纽地位,上溯于篆,下启真行草。隶书变于先秦,而烂漫于秦汉,至有清而复兴。于秦汉铭刻探究体式,于简帛寻求笔法,系统梳理秦汉,为今天的创作提供源泉,是为正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录】师:大家认识我吗?我姓于。(板书"于")这是干勾"于"。(生笑)为什么说是干勾"于"呢?生:(很自信地说)一个"干"字加上勾,就是干勾"于"。师:同学们可以怎样称呼我?生:于老师、于经理、于教练、于校长、于主任……(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在基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于认知“空白”处、于兴趣激发处、于思维纵深处、于情感升华处、于阅读理解处、于诗词积累处、于人格锻造处进行拓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第35届IMO预选题几何部分第15题为: 一圆O切于两条平行直线l_1和l_2;第二个圆O_1切l_1于A,外切圆O于C;第三个圆O_2切l_2于B,外切圆O于D,外切圆O_1于E,AD交BC于Q。求证:Q是△CDE的外心。  相似文献   

15.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围炉夜话     
教于幼正大光明 检于心忧勤惕厉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相似文献   

17.
新式整军运动规模宏大,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影响深远。但对这场运动的起止时间,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有的说这场运动开始于1947年冬,结束于1948年春;有的说这场运动起始于1947年冬,终结于1948年夏等等。我认为这场运动起始于我军战略进攻开始后的1947年9月,终结于战略决战开始前的1948年9月。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创造生活。他们,若生活于批评之中,将学会谴责。他们,若生活于同情之中,将学会自怜。他们,若生活于嘲笑之中,将学会害羞。他们,若生活于敌意之中,将学会对抗。  相似文献   

19.
宝绘堂记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痛。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谈话导入)师:谁听见了刚才报幕的老师说我姓什么?生1:你姓齐。生2:你姓于,叫于老师。师(板书):于永正。师:你们能不能笑眯眯地称呼我?生1~5(笑眯眯地):于老师。师:你们还可以叫我什么?生1~10:于老师、于永正老师于爷爷……于伯伯于永正先生(shēng)师:是啊,我比你大,我是先生(shēng),你是后生(shēng)。(学生被逗乐了)我是老师,应该叫我先生,应读轻声先生(sheng)。师: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生沉默了片刻)生1:于永正。师(拉着这名学生的手):到!终于有勇敢的站出来了。(生1激动得满脸通红,乐得合不拢嘴)师:叫我于老师、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