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光明日报》2021年7月19日02版报道:学校如何做好课后服务工作?7月1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用16个字概括回答:"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他同时要求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改变之前片面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做法,通过让义务教育学校履行更多教育职责,实现给家长减负以及给学生整体减负.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面向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网络公开课。对于学生减负,他表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明年将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教育减负,既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用刘副部长的话说,"减负发了几十个文,减了几十年,一直没减下来"。近来,教育部再次"亮剑",继《小学减负十条规定》之后,又祭出了"课业负担排名"的法宝。排名的本意自然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放到现实中,"课业负担排名"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3.
今年秋,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就小学生入学、编班、教学、作业等十个方面对小学生减负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学校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4.
近日,教育部公开征求意见的"减负"十条规定引起社会很大关注: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零起点"教学、不得加快教学进度……一系列措施让社会各界充满期待。但在家长、老师和学校各方看来,减负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8月25日《新京报》)对于此次"史上最严减负新规",舆论的普遍评价是善意无可厚非,只是认为操作实有困难,效果难免"一阵风"。毕竟,在整个"应试教育"的体制根基尚未改变的语境下,单靠减负令单兵突进,难免陷入积重难返的尴尬,治标不治本。真正实现学生减负,必须有配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来,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再次备受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加明确提出“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存在人才选拔制度的框限、考试评价制度导向的偏差、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的失范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缺位等制度困境.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出路:建立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严格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家庭联动制度.  相似文献   

6.
蒋靖怡 《中学科技》2022,(15):33-35
<正>作业减负作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体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开展减负工作,多次下达有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政策文件,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学生作业负担问题依旧不容乐观。2021年3月,教育部联合其他六部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首次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随后陆续出台中小学五项管理相关政策,作业管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河北教育》2014,(1):12-13
【本期话题】 2013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8月,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10月,教育部发出《开展规范办学行为督查情况的通报》,通报批评了一些学校存在作业量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育部2013年6月22日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这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学生"减负"后,专门针对小学生减负出台新规。征求意见稿对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如,在作业方面,小学不留书面式  相似文献   

9.
刘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18-219
2013年8月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学"减负"就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学生负担过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本文基于《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出发,对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排名,把各地减负工作开展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等挂钩。此外,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4年4月至6月间,从省(自治区)、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揭开了新千年学生减负工作的序幕。随后,江泽民主席《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发表,以及“两会”教育问题的讨论,使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各中小学反应不一。一些学校采取了措施,如压缩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取消了学生的课外作业,一些学校正处于观望之中,也有一些学校仍然沿袭着原有的教育模式。另外,一些已实施减负的学校也遇到了新问题,不少学生在课外时间进了游戏厅,从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家长的不满和担忧。因此,如何正…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小学教师‘减负年’",岁末国家出台了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0条减负措施。文章分析了《意见》在落实时可能遭遇的问题,因为很多负担源于上级布置的任务,所以减负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教师专业评价。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月览     
《生活教育》2013,(4):126-127
初等教育教育部: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万里行"活动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工作,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教育部将通过教育督导、明察暗访、记者调查等方式,对部分省份进行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2013年3月11日,教育部网站)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了"减负"的内涵,"减负"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减负"的实质入手,探讨了如何避免将"减负"作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部委     
《教育》2013,(31):12
加大曝光查处力度,推进中考制度改革教育部近日公布的"减负万里行"活动督查情况通报指出,对于违规办学的学校,要加大曝光、查处力度,同时要积极推进包括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中考制度等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根据"减负万里行"活动的统一部署,各地对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进行了自查,教育部也对8个省份进行了抽查。教育部发出通报指出,总体来看,各地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均按照有关要求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  相似文献   

16.
2012年9月1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在有近2000名学校领袖、教师、教育部职员出席的年度工作蓝图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积极的学习者、优秀的学校、充满爱心的教师和协力参与的家长》的主题演讲,概述了未来新加坡"学生为本、价值导向教育"将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让每名学生都成为积极投入的学习者,不管他们的背景及能力如何;为了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让每名教师都成为充满爱心的教育者,让每位家长都成为积极支持的伙伴。  相似文献   

17.
<正>杨欣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8期中撰文指出:减负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庞杂、现实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问题。政府需要为学生减负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保障,为学生搭建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空间",力求让社会对减负更放心。如果不强求学校"为了减负而减负",而是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层面追求"杠杆式"减负,即从课堂教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虽已不是新话题,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出台了不少有关"减负"的政策及整治举措。但时至今日,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却依然困难重重,依然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疾!这种状况不得不让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减负通知》)的发布、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发表,引起了全社会对“减负”工作的关注和讨论,各地小学纷纷出台了自己的减负措施。这种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事业的氛围令人欣喜。然而,随着减负工作的展开,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以求使减负工作更科学地进行。本文试图从什么是负担?减负究竟要减什么?减负的重点在哪里?减负应该处理…  相似文献   

20.
正从2011年教育部征集"减负"良策以来,三年弹指一挥间,从相关文章和讨论以及各地的动向来看,这项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成效似乎不大。因此,必须认识到目前基础教育减负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基础教育减负存在的误区学校和家长在对孩子培养的选择上,往往遵循这样的逻辑:如果有一个孩子,在学校给他压力能让他成才,或者不给他压力不一定成才,大家选择哪种?大多都选择前一种。这也体现着基础教育减负陷入误区的原因,即主观认识偏颇、舆论导向功能失调、社会失范。首先,主观认识偏颇。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人们普遍把教育的产出理解为: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