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文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悟”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本悟读意识,为学生悟读文本提供广泛的学习视角。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教学调度作用,借助情境调度、演绎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方式,创设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堂,从而顺利启发学生的悟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悟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悟读学习品质,历练学生的悟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让感悟叩开语文学习之门,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习得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发展,更多地体会语文的魅力。"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  相似文献   

5.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  相似文献   

7.
一、读中感悟,真真切切地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所得到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钟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上,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自己提出阅读不能解决或想知道的问题,并通过读书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感悟的语文课文,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才能活学活用。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点拨的作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六步阅读法”,从通读、精读、议读、悟读四个方面,落实教学目的,感悟文章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相似文献   

10.
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课程视野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富有个性呢?一、自读、自悟,悟出个性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如在《燕子过海》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反复诵读,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再让学生谈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把有关句…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阅读教学中虽然能听到学生书声琅琅,但许多却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悟结合、读导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品悟、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掌握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相似文献   

13.
<正>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则成了言语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读中悟写,核心在于"悟",即在阅读理解中不仅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要感悟文本的写法之妙,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课堂练笔,强调的则是模仿与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  相似文献   

14.
阅读课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阅读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地读,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课文感悟文章,并实现自动的内化,这就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很大程度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读。指导学生读书要避免走入"死读、硬背"的怪圈,避免学生在读中将其思维发展定死、礓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贯彻《课程标准》中读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单是教师“教”的结果,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文本,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自我感悟,从阅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阅读感悟能力呢?我的实践是: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阅读,让“自读”孕育“自悟”。  相似文献   

16.
薛国芳 《文教资料》2009,(35):52-53
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说中悟理”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思中悟美”则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收获后.让学生经过辩论和思考,形成阅读理解中的共识,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根据专题网站知识点精心为学生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读、品、悟、写"的方法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深切爱戴之情.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因此,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到位。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以“读”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读得充分 悟才能到位@马希芳$宁…  相似文献   

19.
一、要突出一个"读"字 "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不断学会阅读本领.如:预读,扫清阅读障碍;初读,感知大意;细读,理解感悟:精读,品词赏句,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延续,只有"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这便是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在教会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悟"。本文将探讨如何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