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充满竞争的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已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任彬 《甘肃教育》2008,(1):27-2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育》2010,(5):64-64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Et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中国地理学会、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将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素质。鉴于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需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银霞 《教师》2010,(11):38-3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育》2010,(4):64-64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陈至立部长指出:“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因此,谁把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21世纪的教育,将是创新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必将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面对创新能力在社会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在其管理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一、更新思想观念,改革管理方法。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时代的主题就是创新。为社会培养各种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育》2010,(6):64-64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举办第九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现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而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时代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所谓创新教育也被称为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同时,创新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素质都需要得到各方面高品质的提高。而作为班主任,这个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膀之上,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从创新教育观念入手,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举办第九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现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应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这是政治课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安县南莫中学深入开展各学科的创新教育活动,并将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身世,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因此,教育不能单纯地成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育》2010,(7):128-128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其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倍感教育责任之重大,深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我国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学校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轨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成为高中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贯彻的指导思想.传统教学方法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从心理学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过程教学非常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创造出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竞争是不变的主题,衡量各国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归根结底在于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并最终落实到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重视并大力实践的现实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自我教育观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从理念上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正适应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