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流氓在中国古代史上约略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变化,到秦汉时期已经在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会层面上构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势力。汉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流氓活动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伦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习俗风尚等众多的社会思潮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艺术品,产生于西汉中叶,东汉中期达到鼎盛,东汉末期渐渐衰落。全国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精美,是汉代以前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成就巨大。汉代画像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汉代文化思想,如汉代丧葬文化,且与我国道家、儒家文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3.
大一统的帝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国的艺术也正是在汉代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丰富的艺术从各个方面体现在汉代人民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汉代百戏为视角来揭示汉代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汉代人民所持的实际上是一种“少年式”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当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致使人类面临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从这里而来,也最终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相似文献   

5.
汉代进入中国古典外交的新时代 ,外交使节往还盛况空前。但关于其时外交使团内部的组成情况史籍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 ,学术界亦未见这方面的论述 ,故鸠集零散史料试论述之。汉代外交使团一般由正使、副使、官属、吏士、译者及斥候士、御者等各色人员组成 ,大体可以将他们分为使团负责人、随员和服务人员等三类。随员以上为官员层级人员。汉代外交使团的各级各类人员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 ,组成一个严密、完备的整体 ,以适应并完成各种复杂、艰险的外交使命。这是在继承先秦外交使团制度基础上为适应汉代所面临新的外交态势而形成的使团体制 ,为此后中国古代外交使团的基本组成体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汉代都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都亭是指以治安管理为主的城市之亭。除街亭外,都亭还包括两类特殊的亭:门亭和旗亭。都亭的设置非常普遍,郡、国、县、道治所所在之城乃至大小城邑皆设。各城所设都亭的数量不定,一般大城多设,小城少设。都亭负责治安管理,同时兼有行宿功能,非常时期还发挥着相应的军事作用。都亭的功能与其建筑结构密切相关。都亭内部空间一般较大,亭设楼,楼中多有室,是一种兼具行政与实用功能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道德观只承认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的伦理观念基础是“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类处于自然的中心,是自然万物的主宰者和征服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干预作用的日益扩大,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大量生物物种的迅速灭绝。这便引起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伦理思考:人与自然万物究竟应该维持什么样的关系?人是否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存在价值?等等。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并进入人类的现实生活。它标志着人类伦理关怀的延伸和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这不仅是人类的幸运,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之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致虚守静学说。儒家中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大学》要求正心,诚意,知止,定静,安虑得。《中庸》认...  相似文献   

10.
忠君观念是先秦时期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对社会及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学派对忠君观念进行全面的审视,提出尖锐的批评。随着秦帝国的统一,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禁锢,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庄子学派对忠君观念的批评,尤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正《老子》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把"道"看作是人和万物的本源,把"德"看成是万物生存的自然本性。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存应遵循"道",这样其生存状态才是自然的。而《庄子》则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天道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只是迹相,而演造这些迹相的就是"道"。庄子主张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各任自然,才是最高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相似文献   

12.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一部分诗歌,产生于汉王朝与匈奴的碰撞交融过程之中。它们或表现诗人在战争失败后的痛苦,或表现作者在战争胜利后的喜悦。这部分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反映了匈奴的风物民俗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探索汉唐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皇帝与道家方士的复杂关系 ,研究他们之间的契合和悖离、利用和反利用 ,以说明道家方士对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曾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方士们确以不同方式介入过不同时期的政局 ,而作为国家首脑的皇帝也确曾经主动延揽 ,吹捧其威望和能量 ,授予相当权柄 ,因而对国政起过很大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政治 ,是绝不能将道家方士的活动排除在外的。本文也认为 ,皇帝们宠用方士 ,其动机和态度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 ,即有出于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和虔诚 ,但更多则是基于实际统治需要 ,或两者兼而有之 ,将信仰和治术结合起来 ,巧为运用。当然 ,对于被称为方士的历史人物也不能笼统而论 ,他们之间的学理素养、道术修炼和人生追求、辅政的主张 ,甚至人品和活动方式都有巨大的不同。对于皇权和方士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活动 ,都必应因时因人因皇具体分析 ,尽可能公平地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汉代统治者在政教观念上高度重视音乐的移风易俗作用,其主要的移风易俗举措皆与音乐有关:立乐府采歌谣以观风俗、统治者遣使循行以采谣观风并教化风俗、地方循吏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但在这些举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化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这意味着东汉白虎观会议所确定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策在汉代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体现出汉代音乐移风易俗之审美意识形态地位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西汉有三种鼓吹乐: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短箫铙歌和横吹。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横吹始终作为乘舆武乐来使用,直到东汉章帝建初以后,以之给赐边将军,横吹才获得了军乐的身份。正因为它从四品乐第三品黄门鼓吹乐加入到第四品短箫铙歌乐当中,这才使得短箫铙歌也获得了鼓吹的名号。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所以内容驳杂,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原本曾分别隶属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乐。就乐器组合来看,鼓吹最初指箫(长箫)与鼓合奏的乐奏形式。西汉武帝时,它兼指以胡角和横笛为主要乐器的横吹曲;东汉章帝时,它又兼指以箫(短箫)和铙为主要乐器的短箫铙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鸣笳以和箫声的鼓吹曲,大约形成于和帝永元年间;这标志着汉代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与汉武帝时代新兴的短箫铙歌在东汉中后期逐渐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汉代漆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辉煌一页,不仅在东方艺术中罕见,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又有严密的艺术体系,这是代代相承,革故鼎新的历史积累。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漆器绘画与工艺结合的装饰艺术,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比拟的,被人们珍视为贵重的工艺美术佳品,这是因为它不仅在不同造型上而且具有体胎轻便、适于  相似文献   

19.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监察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自汉以降,行政监察制度发生了转折,行政监察逐渐具有独立性并形成网络化,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封建王朝繁荣以及整饬官员作风、提高官员政绩有着重要作用。同样,行政监察官员在汉朝亦有法律保护,有着明确的授权范围,这也为后世推动形成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了有效经验。为此,本研究从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征来分析其对现代制度建设的有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