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孙建华 《海外英语》2022,(13):193-194
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相辅相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通过讨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自信培养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彰显话语自信,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分析目前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并探索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重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自信,兼容并蓄,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学习语言,也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培养与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提高大学生在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方面的应用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培养的原则与方式,进而提出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管效蒙 《海外英语》2011,(4):118-119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发现文化差异、展开文化比较、模拟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展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空间意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王蓓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84-186
培养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积极理解的态度和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是化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困境的两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上突出语言内涵分析,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注重跨文化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加强交际能力训练是化解跨文化交际困境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赵欣悦  周逸豪  白雪丽 《文教资料》2021,(4):118-121,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融合的持续演进,跨越国界与文化疆界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目前学界大多调查对象聚集在外语类、综合类院校,针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及高质量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以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为理论框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本科在校生为对象,从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形式的定量研究和访谈形式的定性研究分析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发现,理工科大学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欠佳,各高校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及提高学生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ICC)理论模型包含的四个要素,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评意识,对以《英语国家概况》为代表的一些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多元文化环境,帮助他们构建起自身的文化身份,鼓励学生在持有开放态度的前提下,接收信息、比较异同、分析问题、评判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目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通过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态度的培养;注重别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比较;开设跨文化相关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立改 《考试周刊》2013,(39):79-79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有助于提高和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增强效果。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及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情感因素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文化偏见、焦虑、态度和移情四个方面来调查留学经历对跨文化交际情感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外留学经历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偏见和焦虑心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交际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态度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文化背景、态度与自我认知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向学生准确传播跨文化知识;以选修课为有效媒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合理使用教材,挖掘并拓展跨文化知识;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等.  相似文献   

1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并指出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从培养跨文化意识入手,加强移情能力培养,加强文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平台。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使用目的语进行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就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课、阅读课、文学作品课、文化课均是蕴含大量文化元素的课程,根据每种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策略地利用文化推广、文化渗透、文化分析、文化体验等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使学生具备跨文化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业务逐步增多,国际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机遇,语言交际是文化重要的变现形式,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科学正确的认识,教学需要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与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要结合教育改革方针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本文就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研究,针对目前大学生教学情况,合理制定教学方案,提出具体培养方法,以期能够提升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提升大学生英语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孟雅 《现代英语》2023,(23):60-62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助于不断增强我国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文化软实力。文章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教学中的问题,阐述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优点,论述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要求下,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语跨文化教学是指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教授与英语使用文化密切相关的语境、表达和惯用语等,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社会环境,还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如何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本文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包括:借助英语学习网站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在立体化的文化输入、输出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键友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平等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掌握与精通。因此,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初步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省8所高校的186名英语教师和462名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学生文化信念"调查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文化输入状况不够理想,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入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外语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路径,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艳 《考试周刊》2013,(7):87-88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中不恰当的语言运用造成的交际失败现象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说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进而从文化导入及与教学相关的因素入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刘巍 《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53+155
文化学习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样重要。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了解西方的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