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当前内地电视节目形态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内地大众传媒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喉舌"和"宣传者",而是同时兼具舆论监督者、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导者、新型教育者、娱乐弄潮儿和情感沟通者等多种社会角色。传媒社会角色的多样与丰富,一方面突破了传媒传播内容的局限,"国事、天下事"固然是传媒的重点,但清官难断的"家事",鸡毛蒜皮的"琐事",嬉笑怒骂、  相似文献   

2.
从方言电视节日看传媒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作为大众文化的方言文本,与具有多功能大众传媒特性的电视“联姻”,各类型的方言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方电视台播放。本文以方言电视节目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梳理方言电视节目由开始的兴盛到语言标准化后的沉寂;从市场竞争、电视传播的本土化和分众化、娱乐至上的时代文化精神、消费社会中的新闻认同形式等多个视角剖析这种“联姻”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受众背景和传媒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姿态。在这一多元发展趋势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所谓“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是指电视节目形态在其演变发展中在同介质媒体内或跨介质媒体间所出现的不同传播形态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既表现为电视节目形态之间的融合, 也表现为跨媒体之间即电视节目形态对其他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出现的这种融合现象,催生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出炉,推进了传统节目形态的变革,使电视节目形态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节目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诸多的变迁,电视频道发展、节目形态设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取电视节目形态作为研究的着眼点,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电视栏目进行微观考察,以点展面的方式分析节目形态发展与普通受众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中观层面探讨电视节目发展链条中的规律性,挖掘电视节目形态变迁的原因,探索电视节目未来发展的延伸空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丰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主持人角色化就是一种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所谓“角色”,一般指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塑造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是一种表演的过程。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表演,前几年就有专家对此提出看法,于礼厚在《新闻工作手册》中就明确提到:“节目主持人不是表演者”;  相似文献   

6.
传媒格局的改变中国广播电视业近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危机。随着数字化技术普及运用和更多的传播平台、通道的商业化运营,如IPTV、公交移动电视、3G手机电视、今年即将上天的数字直播卫星等,其中任何一项商业化运营的突破都可能会带来电视传媒市场的重新洗牌和电视市场边界的重新定位。其深层次根源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同质负效应导致微利。在现代市场,产品优势就是竞争优势,这要求电视节目通过追求差异来表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根本上赢得市场份额。而趋同效应的出现,使得优秀电视节目丧失…  相似文献   

7.
王鸣媛 《新闻知识》2005,(11):59-60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信息时代最令人注目、最令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艳羡和追求的职业之一。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当前,在传媒中有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叫做“人贱人爱”,即某些主持人以另类作秀方式主持某一档有受众参与的节目时,以“作贱”别人或“作贱”自己的方式为其特色。他们头脑机敏,语言风趣,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8.
李滨 《新闻记者》2007,(5):32-34
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的事件,一度成为占据各大媒体重要版面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最牛钉子户”事件中的传媒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导者、“看戏”者和“瞭望”者,三类角色的话语表现也姿态各异。  相似文献   

9.
彭昆 《新闻窗》2012,(2):76-76
中国电视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内容观念不断转变的历史。虽然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政府"喉舌"的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身份没有改变过,但是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定位也在不断变化,由1978年以前的意识形态"宣传品"为主导阶段,到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作品"为主导阶段,直到现在的"产品"为主导阶段。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的形态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看过的电视节目,在脑子里留下的更多的是形态,而不是内容。对形态有感觉是一种职业素质,因为这种感觉对做好电视节目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节目类型目前的生存状态。文章认为,此类节目顺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其“热”则是几个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文章特别指出,不应给此类节目过高的文化期许与责任负担。  相似文献   

12.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电视批评的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建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论述了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建立科学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对于促进电视批评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动中国电视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视节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视节目质量评价是电视媒体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本文结合国内电视台质量管理的实际,提出了一套具操作性的电视节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机构和评价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草根文化利用其传播特点,使得电视节目多元化、双向互动、收视效果增强.同时,为减少草根文化的不利影响,需要塑造草根精神,需要体现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2004年度中国数字电视研究的归纳总结,全文分析了中国广电系统制定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归纳了苏州、青岛、佛山与杭州的模式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数字电视在推进过程中的多方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各方力量的对冲与博弈将决定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前进方向与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fictional television traditionally has portrayed doctors positively, recent fictional programming appears to portray physicians in a less positive manner. It has also been suggested that these images may conflict with depictions of doctors found on non-fictional television. A content analysis conducted here indicates that television's physician portrayals are less positive than they were in 1992, contemporary genres differ in their physician depictions, and television's doctor portrayals do not differ according to sex or race.  相似文献   

18.
主旋律电视剧审美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 ,入世后中国电视剧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西方影视作品“大片”的冲击 ,二是国内不成熟的影视剧市场环境。因此 ,只有按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努力提高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并开展积极、健康的影视批评 ,才能主动迎接挑战 ,促进创作繁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考竞争力经济学家金碚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规模、增长率、效率、运营能力四个方面对上市的有线电视公司进行测量,结果吉视传媒的竞争力名列第一,歌华有线紧随其后,而广电网络和天威视讯竞争力相差无几,同处第三梯队。  相似文献   

20.
数字电视服务的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现代传播》2004,(1):67-69
从媒体市场生态演变以及成本与效用关系的角度出发 ,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电视服务销售观念中一些可能的误区。通过比较替代服务的方法 ,本文说明 ,目前数字化电视服务销售中所宣传的卖点 ,诸如播放质量、选择和互动功能 ,都还不能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经营者必须摆脱从产品技术功能出发理解消费需求的角度 ,通过对需求的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 ,才可能制定出模拟到数字过渡期的成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