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泰藍     
<正>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我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品,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国粹至宝历史渊源据古代文献记载,铜胎掐丝珐琅源自波斯,被称作“大食窑器”“佛郎嵌”。“大食”是宋、元两朝对波斯的别称,而“佛郎”就是珐琅的旧称。元朝时期,铜胎掐丝珐琅的制造技艺传入中国,很快就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由“舶来品”逐渐“本土化”,无论是器型还是图案,都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并在明朝宣德、景泰年间达到风格特点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2.
(一)景泰兰实物(图附后) (二)景泰兰的有关常识 (1)景泰兰的由来景泰兰又名“掐丝珐琅”,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多彩而坚实的瓷(珐琅瓷)铜相结合的优秀工艺品,为中国北京所特有,独步世界,享有盛名。“景泰兰”名字的由来,是由于这种产品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生产的较多,技术精湛,同时由于产品花纹基色多用“月兰(淡兰色)”、“宝兰(深且发亮的兰色”而著名。因此它和中国的“唐镜”“宋瓷”一样,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一种工艺品的代表而得名的。 (2)解放后景泰兰工艺的发展建国以来,景泰兰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色彩上增加了不少种新珐琅釉料。诸如:豆绿、玫瑰紫、咖啡、蛋黄、湛兰以至金星料等,使色彩更为绚丽,现在多数产品都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8,(2):46-46
历史造成了两岸各有一个“故宫博物院”。对大陆民众来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既熟悉又陌生——因久闻其名而熟悉,因不能亲至而陌生。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中国宫廷式建筑风格,落成于196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故另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山博物院”。台北故宫主要收藏着宋、元、明、清等历代宫廷的瑰宝,现有器物近7万件,包括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书画近1万件,包括书法、绘画、织绣等;图书文献最多,近57万件,包括四库全书等。  相似文献   

4.
清代宫廷家具长期被人们忽视,原因有三:被明式家具夺目的光辉所掩映,现代人的家具取向与清代宫廷家具的美的构因有差距,清代与一段国人不太愿意提及的屈辱史相关联等;但清代宫廷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从巅峰走向没落,以及它与西方家具交流的明证,仍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清代宫廷家具自身发展的状况及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实,分析了清代宫廷家具的来源、背景。  相似文献   

5.
清代宫廷舞蹈的美学形态既延续了历代宫廷礼乐制度的文化精神,又吸纳了满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具美学价值的宫廷舞蹈形态。这种舞蹈样式既包含着满族先民生存的渔猎农耕形态,又表现了庄重的战斗庆祝传统,赋予了清代宫廷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写意美感。研究清代宫廷舞蹈的美学形态,旨在新时代的思想潮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追溯其审美源头,梳理其稚拙朴质特征、虚实相生的艺术神韵、包容相济的“和”之美态特征,使其能够适应当代文化发展节奏,实现这一舞蹈形式在新时代的价值重生与美学嬗变。  相似文献   

6.
景泰蓝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的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运用了青铜工艺,()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到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  相似文献   

7.
《教师博览》2006,(1):F0004-F0004
瓷器中的粉彩在文献中又名“软彩”。是清代康、雍时期由珐琅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种,始于康熙中期,盛于雍正年间,乾隆时期得到发展并且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8.
张娟 《学子》2014,(1):125-125
珐琅彩瓷器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有名的瓷器画法,盛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因其绝妙的工艺备受皇家贵族的喜爱,那么珐琅彩瓷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又是谁把珐琅彩瓷器工艺推向顶峰的呢?本文就从几件珐琅彩瓷器的精品为线索,来了解珐琅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美术教学讲求师徒授业或父子相传,采用的是匠人传授式的教学。北宋宫廷“画学”的出现,宋徽宗赵佶办起“画学”来教育“众工”《画继》),这所“画学”在历史上虽昙花一现,却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所皇家美术学校。但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传统的,直至1902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的建立,设有国画、音乐、手工等课,美术教学才初具班级制的组织形态。后来的各种学堂和师范学校的图画课都普及了这种授课形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师徒制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音乐历上"音乐复古现象"是一种在许多朝代都普遍出现过的音乐现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出现了典型的音乐复古现象,特别是清代宫廷音乐。本文试从清代宫廷音乐复古现象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入手,具体分析了清代宫廷音乐的复古现象,提出了政治、经济两大原因,客观指出了其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恽寿平是清代早期的著名画家,他兼擅长山水与花卉,是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恽寿平的画论在如何继承绘画传统与创新方面颇有新意,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自成一格,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没骨花卉"画为清代以及近代的花卉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也因此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宫廷画院一次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要画师们泼墨作画,好多画家都画了杂竹、木桥、酒店、顾客;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惟独李唐画了一座竹林掩映中的小桥,只露出一面酒旗,酒店和酒客都隐在画中。他的画得了第一名,因为整个画面咬住“锁”这个关键的题眼。  相似文献   

13.
传世名画     
《三顾草庐图》,以三国时期“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为题材,描绘了刘备在春日里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场景。“三顾茅庐”,历来被认为是帝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体现。在明代宫廷画中,以“招贤纳士”为题材的历史故事画为数不少,反映了当政皇帝求贤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14.
“毛笔之乡”衡水侯店村 ,其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二年 ,清代 ,侯店笔匠开始到北京、天津等地开设毛笔作坊。光绪年间 ,侯店人所开“文魁堂”的毛笔受到了光绪帝的称赞 ,侯店人制作的毛笔遂成了“宫廷御笔” ,以后历久不衰。因此 ,侯店毛笔被誉为“衡水一绝”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欣赏陆曙轮先生的画作,感觉有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淡雅淳厚,笔墨绝无一点儿火气。无论山水花卉,下笔精妙,设色讲究,都有很高的造诣。陆曙轮画学南宗,对元代吴镇,明代沈周、董其昌,清代恽南田、吴历等大家,都曾着意临摹,领悟其精髓。他的画  相似文献   

17.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唯一的文化管理机构,自西周至清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的时间,其中,汉、魏、两晋、南北朝近800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典型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尤其以“清商”为代表的俗乐形态始终贯穿其中,对宫廷音乐的变化、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我学画花卉,开头兴趣广泛,见什么都想画,虽然接触多样,可惜浅尝辄止。近几年画路收拢,牡丹、梅花成了知己,尤以牡丹为多。牡丹原为野生,唐以后长安始有栽种,先由宫廷扩散到贵族园林,经过武则天的贬谪传入民间。李隆基和杨玉环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李白奉诏谱写《清平调》三章,“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语语艳,字字流葩,人面花容融为一体,把杨贵妃与牡丹同时推向极致,起了轰动效应。从此牡丹身价百倍,成了富贵之花,观赏牡丹也成了富贵人家的时尚。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便是当时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20.
“毛笔之乡”衡水侯店村,其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二年,清代,侯店笔匠开始到北京、天津等地开设毛笔作坊。光绪年间,侯店人所开“魁堂”的毛笔受到了光绪帝的称赞,侯店人制作的毛笔遂成了“宫廷御笔”,以后历久不衰。因此,侯店毛笔被誉为“衡水一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