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策划图书营销策略应从读者切入,即从刺激、满足读者需求,服务读者切入。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图书出版过程看:在图书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消费是最终环节,只有图书为读者 (消费者 )接受 (买书 ),出版周期才算完成。   2.从读者的消费行为来看:首先,读者的图书消费弹性较大。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消费水平来决定是否买书。所以刺激读者购买欲望、引导读者买书十分必要。为此,出版社和书店应做好图书宣传,谁宣传到位,谁就赢得了读者。   3.从书店经营看:目前图书更新频繁,生命周期缩短,如果不做足营销内功…  相似文献   

2.
吴平  梁超 《编辑之友》2021,(5):57-61,68
文章首先指出价值概念在图书营销学领域中的缺失或模糊问题及其严重性,进而提出读者价值概念.其次,从两方面阐述读者价值概念的明晰化在当代具有紧迫性.再次,从四个角度给读者价值概念做出定义,并概括出其五层构成要素.最后,在结语中提示概念明晰化主要目的之一是读者价值的提升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2005年的互联网领地,搜索是其间炙手可热的关键字眼。百度上演纳斯达克传奇,阿里巴巴与雅虎联袂,微软MSN跨入中国搜索市场,如今,刚刚从即时通讯市场突入门户的腾讯,其旗下的QQ搜索也悄然“开张”,所有这些,皆因着眼于如今蓬勃发展的网络搜索行业的高回报率。  相似文献   

4.
朱胜龙 《今传媒》2003,(1):38-40
饱和下隐藏的虚拟空间 目前我国报刊的种数超过10000种,从表面上看,报刊市场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饱和度”。实际上,在报刊市场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层下,还存在着巨大的虚拟市场空间。有关调查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读者的日益强势是出版营销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各种时髦营销思想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关键要素改进营销绩效是出版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所在。本文从读者信任获取和维系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出版企业只有真诚地代言读者的利益,并持之以恒提升读者信任的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赢利、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此外,本文还展望了读者信任的分析框架在其他领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重点工程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有关重点工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把握重点工程报道时,往往从“传播者本位”出发,单向传输方式较为普遍,而读者的需求常常被忽视,从读者的视角切入很少,工作的角度比较多,业务性强,视野不广。党报的重点工程报道应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开阔我们的报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化市场层次多样,内容丰富,这对于活跃城市文化生活,无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主体文化即国家营办的电影、艺术和图书馆与文化事业受到私人、集体营业的市场文化的强烈冲击,观众、读者大量流向市场;第二,市场文化的消极影响侵害着青少年一代;第三,高雅文化、民族文化一度低迷,近两年才稍有转机,但伤痕累累,元气不足。面对这种文化形势,国家图书馆消沉状态如何作为?一句话:扬长避短。对于社会效益好的市场文化,如营办健美强身,幼儿乐器弹奏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广与书业企业的积极转型,近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出现回暖迹象.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书业企业的寒冬尚未过去,随着电子书与在线阅读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书业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顾客至上”与“买方市场”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是现代企业的制胜法宝,这便催生了关系营销理念.在出版行业中,读者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是书业企业的目标客户与服务对象,关系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与读者的长期紧密联系.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关系营销策略,对于争取读者、维系读者忠诚、扩大市场收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写新闻,坚持从问题切入,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新闻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不从问题切入,单纯地宣传好人好事、报道工作动态、介绍工作方法、反映成绩的大小,等等。二是虽然从问题切入,但是切入得不够理想,或是问题找的不准,舍本求末:或是切入点不新,人云亦云;或是切入口过大,写得不深不透,等等。  相似文献   

10.
全国性重大时政题材的报道是地方媒体的职责,在目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共同组成的网上主流报道格局中,地方新闻网站如何找准定位,结合网络特点、发挥地域特色,围绕重点,热点做好报道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南方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做出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牛文花 《图书馆建设》2011,(11):71-74,79
企业中的“细节营销”理念与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是相吻合的。通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大量实证调查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在满足读者人性化需求、低成本使用需求、自助服务需求、创新性需求及读者对图书馆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等不同方面引入“细节营销”理念的成功案例很多。保证高校图书馆细节营销服务的有效实施需要图书馆统一认识、规范管理、强化培训、重视信息反馈及完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提高宏观把握能力——不仅要变大,还要强调快,以快制慢——小船解决不好,造大船就是一句空话——纠正对新华书店认识上的错位——更具决定意义的是营销策划——在大格局中理清思路,找好位置——由书向刊的重点转移乃势所必然——正视高科技给整个出版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现代出版,从根本上说,是要再造市场,再造出版社——尽可能推迟平均利润率时代的到来——应该有《中国出版百年老店史》和经典书话、经典书籍档案  相似文献   

13.
在以注意力资源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了报刊最宝贵的资源,社会公众对报刊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报刊的生存和发展,报刊不但能从开发注意力资源中扩大市场占有率,还能从“出售”注意力资源中扩大广告来源,形成广告优势。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报刊从编辑本位转向市场本位,注重市场营销,张扬个性,凸现卖点,使读者在买有价报刊的同时,还能“买到”无价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品牌时尚等,从中享受到超值服务,提高了需要的满足系数,以此巧妙地培育读者的阅读“情结”。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河北师范大学学生上网情况及频繁上网的原因,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的日报设立晚报版,是日报走向市场、参与报业竞争的一块"试验田"。那么,其切入市场的最佳点在哪里呢?根据传统的晚报观念,重社会新闻,追求可读性似为正途。然纵观当今社会心态以及报业竞争发展的趋势,由于传媒众多,可读可视之信息令人应接不暇,而现代生活节奏日快,可读性已远不足以吸引读者,故一些先觉媒体已经提出"变可读性为要读性",而使读者"要读",其中信息必须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社会新闻受众分散.层次不一,找不准固定的消费群体,商家做广告难  相似文献   

16.
龙奔 《青年记者》2002,(5):55-56
《青年记者》约我探讨一下近来某些报纸读者层定位提升的现象,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好就好在它涉及到了报纸作为商品介入市场所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涉及到了整个报业市场的资源整合,涉及到了资本和传媒互送秋波的大背景。从探讨这个现象入手,或许可以回答让报界人士困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哆啦A梦、皮卡丘,乃至最近爆红的KERORO军曹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卡通人物。这些人物通过动漫企业精细的操作手法,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成为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内容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业者极想借鉴参考的经验。为此,台湾漫画出版同业协进会举办了“2006台北国际动漫画产业研讨会”,特意邀请了日本前五大动漫业者与香港几大主要的动漫业者到台湾,与产官学界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参与全球动漫产业及大陆7000亿美元市场。日本东贩海外事业部部长小宫秀之、集英社编辑主任矢作康介、小学馆国际版权与事业发展部经理高濑一郎、国际…  相似文献   

18.
闫俊 《出版广角》2014,(16):42-43
正出版社以及其他活动举办主体必须在活动前后对营销活动进行充分的传播。无论是重活动前宣传、轻活动后传播,还是轻活动前宣传、重活动后传播,营销活动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受网络书店营销的冲击巨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网络书店具有购买便捷、图书品种齐全、读者阅读分享直观、价格优惠等多种特点,对实体书店来说,这些都很难实现。但是实体书店能举办读者交流会、图书签售会等活动的优势又是网络书店无法比拟  相似文献   

19.
王燚 《传媒》2002,(6):33-34
2001年,中国期刊市场重新整合。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期刊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变,刊物品种日益增多,《好日子》、《风韵》、《少年文摘》、《读者欣赏》等一批新刊先后创刊,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空间在各领域进一步细分。大众期刊为走出面临的尴尬局面,针对读者阅读追求新、快、美的阅读心理的变化,刊社在不断提高刊物内文质量、包装质量,赋予设计新意的同时,对刊物的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者》是传统大众刊物,2002年的发行量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2001年同期相比,订阅量增长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也更年轻;网民与非网民收看电视时间相当,但网民比非网民使用其它传统媒体的频率和时间都高于非网民;网民与非网民对媒体的评价都倾向正面,但网民对网络的评价比非网民更高;网民对网络论坛或博客在体现民众利益和表达民众心声这两方面的评价高于他们对传统媒体在相同方面的评价.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储备(media repertoire),并通过人们的使用经验而影响他们在评价媒体时所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